首页 > 林业建设 > 林业产业

海南五指山:守护绿水青山“金饭碗” 做大瓜菜乡旅“热产业”

  • 发布日期:2023-03-24 12:14
  • 来源:

编者按: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中国各地县域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备受期许的新征程。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立体展现中国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感受新时代壮美中国、活力县域的蓬勃气象,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宏图·“县”在启航》系列主题报道,33个地方频道100多名记者走县域、看发展、探变化,沉浸式解读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密码”,与您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图景。

    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阳镇护林员王海明和同事驾驶摩托车前往10余公里外的石洪岭,开启了新一天的巡山工作。“虽然我当护林员不到10年,但我和这片森林‘打交道’已超过40年了。”望着满眼的绿,今年52岁的王海明自豪地说。

五指山市是海南岛的“滤芯”“水塔”和“三江源”,森林覆盖率接近90%,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面积占市域面积的63%,素有“海南之肺”“天然氧吧”的美誉。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五指山市考察调研时指出,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对热带雨林实行严格保护,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


五指山市市区(央广网发 五指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五指山市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努力做好“雨林+”文章,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展现新作为,书写新的篇章。

守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

清晨的雨林世界,热闹喧嚣。水流、蛙叫、鸟鸣……各种声音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大自然优美的交响曲。“我很享受这种感觉!”王海明说。

从事护林工作之前,王海明一直在村委会工作,2014年,得知镇里要招聘护林员,他便主动报名参加。

“记得小时候跟长辈在山里放牛、采药,满目青山绿水很是惬意。后来,个别人为了眼前利益,上山盗伐林木、采石采砂、捕捉野生动物,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让人心痛不已。”王海明说,“从内心深处讲,我非常热爱眼前的大山,理应保护好它。”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央广网发 晁聪 摄)


王海明和同事管护的公益林面积近4.3万亩,坐落在石洪岭等群山之间,山高林深,范围广、陡坡多、弯度大。在公益林后方,是全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那里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6种、野生动物9种,海南特有植物284种,陆栖脊椎野生动物345种、昆虫1700余种。

这些年来,王海明和护林员们把公益林当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前哨林”认真守护,每天靠着双脚行走在护林路上,几乎跑遍了这里的每个角落。他对每一道山梁、每一株古树名木、每一处地形地貌都了如指掌。

巡山时,王海明和同事不仅要制止不文明用火、乱砍滥伐、捕捉野生动物等危害森林安全的隐患和行为,还要细心观察路上的植物是否有病虫害,并拿出本子一一记录好。巡山结束后,他们还会骑着摩托车到附近的村子里,宣传森林保护知识。


王海明和同事在巡山途中(央广网见习记者 赵宏阳 摄)


“有一次我们接到举报,说山上有人在砍树。赶到现场后,发现是一位老人在未经报备的情况下砍伐自家种植的橡胶树,同时破坏了一些公益林。这其实触犯了法律法规,但老人年纪太大,不懂这方面的法律也不会讲普通话,我们只能联系她的家人说明法理,再作后续处理。”回想起那次监管工作,王海明记忆深刻。他认为,是森林保护知识宣传不到位,才导致了事情的发生。

“一些老人看不懂宣传册,听不懂广播里在说什么,所以我们只好采用‘笨办法’——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王海明说。此后,他主动到各村宣讲森林保护法律法规,争取大家的信任与支持。

2019年以来,在当地村民的配合下,王海明和同事完成植树绿化500余亩,发放益智苗、油茶苗、菠萝蜜苗等10万余株,河道清淤疏浚数百米,群众成为了他工作中的“好帮手”。

青山遮不住,碧水永长流。如今的石洪岭,乱砍滥伐、采石采砂、捕捉野生动物等乱象得到有效治理;野生沉香等古树名木枝繁叶茂,野鸡、野兔时常可见。最近,王海明正带领村民们利用“自留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栽种忧遁草、益智等中药材,下半年将迎来收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我们是‘身在宝山空手而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是‘身在宝山硕果累累’。”王海明说。

因地制宜 厚植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晨曦微露,山林深处云雾缭绕,茶园郁郁葱葱。时下正值春茶采摘时节,每天早上7时刚过,番赛村村民王春梅便和丈夫前往自家茶园,抢“鲜”采摘春茶。

番赛村是五指山市通什镇最偏僻的黎族村落,贫困率一度高达50%。因为山多地少,这里人均耕地仅有0.6亩。“种的山兰稻勉强够家里吃,种了10多年的橡胶树又产不出胶水。”脱贫户王春梅说,为维持生计,她和丈夫曾常年在外打工。


村民在茶园里采摘春茶(央广网见习记者 赵宏阳 摄)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我们得想办法发展起来。”2013年,刚当选番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王梅珊在村“两委”会议上提议,村子昼夜温差大、云雾天气多,适合茶树生长,可以成立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大叶茶。

很快,番赛新生新种养合作社注册成立。身为法人代表的王梅珊带领12户村民整合自家土地,在山坡上开辟了一片200亩的茶园。同时,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因地制宜种植油茶、胡椒,养殖鸡、鹅,产业发展逐步步入正轨。

2017年,番赛村实现整村脱贫,王春梅一家也从低矮的茅草房搬进了崭新的平房,每年光靠售卖茶青就有4万多元的收入。“不久后我们家新扩种的10亩茶园也要开始采摘了,我们两口子忙不过来,还得雇人帮忙才行。”王春梅笑着说。

“我们不但卖茶青,还自己打品牌、做产品。”王梅珊介绍,番赛村借助大型茶企的销售渠道推广产品,从刚开始卖茶青每斤收入20元,到现在生产每斤数百元的优质茶叶,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在五指山市,因地制宜探索绿色发展的故事比比皆是。茶产业富了番赛村,黄瓜种植也成了番阳镇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地处五指山市西北部的番阳镇有着肥沃的土地和优质的水资源,特别适合黄瓜种植。2022年该镇共种植黄瓜3800多亩,占全市70%以上份额。黄瓜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农户在田地里采摘黄瓜(央广网发 张江英 摄)


由于连年种植,重茬地块增多,枯萎病等病虫害严重,再加上种植品种繁杂等原因,番阳镇的黄瓜产业一度面临存活率低、产量低、价格低的困境。

“经过一番摸索,我们发现嫁接的黄瓜苗可以有效防治土壤传播病害,抗逆性和产量都得到了提高。”番阳镇党委委员、加艾村乡村振兴中队长徐敬介绍。为推动黄瓜产业进一步发展,2018年该镇向市农业、科技等部门申请了扶贫资金,购买优质的嫁接黄瓜苗,免费发放给260多户脱贫户种植。

经过几年积淀,如今番阳镇种植的黄瓜,无论产量还是品质,都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现在黄瓜每斤收购价在2.8元左右,行情还不错。”番阳镇毛农村村民胡环说。以前他在外务工,多年也未攒下多少积蓄,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让他倍感压力。自打回村里种植黄瓜后,每年都有6万元左右的收入,满足了一家的温饱,日子也有了盼头。

“之前是卖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钱,现在是我们不愁卖、别人抢着买。”徐敬说。今年1月到2月,番阳镇黄瓜已累计销售2587万斤,总收入6500多万元,大大促进了农户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增收。

为让更多绿色优质产品“走出五指山、走进大城市、端上大餐桌、卖出好价钱”,五指山市还着力做足“特、高、融”文章,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为特色农产品树品牌、谋出路、找销路,全力推动品牌农产品高质量发展。

如今,五指山市农业产业项目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特色品牌”“示范项目”给这座翡翠山城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靠山吃山”的故事有了新演绎

水满乡地处五指山市山区腹地,85%以上的面积都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受此影响,水满乡的老乡们曾调侃自己“穷得只剩下山和水”,全乡被称为“九山半水半分田”。

虽然山多耕地少制约了水满乡的农业产业发展,但这里原始热带雨林遍布,江河流经、溪流环绕、峡谷纵横,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1万个以上。这样的生态环境,成了水满乡发展旅游业最大的优势和本钱。


水满乡是海南岛海拔最高的乡镇,青山绿水,四季常青(央广网见习记者 赵宏阳 摄)


“过去的水满乡交通闭塞、道路泥泞、基础设施落后、旅游服务配套跟不上,我们明明有着良好的旅游资源优势,却利用不好,游客也不满意。”全国人大代表、水满乡党委书记林豪说。

面对困境,水满乡毅然打响绿水青山保卫战,加大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污染水源、破坏森林资源等违法行为,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很快,昔日的“捕鱼队”变成了“护水人”,“砍山人”变成了“养山人”。

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水满乡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将热带雨林元素与黎苗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全力打造“五指山谷、水满何处”全域旅游品牌。现如今走进水满乡,到处可见漫步林间小道的各地游客,人气旺起来了。

2023年春节期间,由水满乡毛纳村村民自发组成的歌舞队,穿着独具黎族特色的服饰,以雨林为幕布、稻田作舞台、鸟鸣伴奏乐,为游客们带来一场场精美绝伦的雨林实景演出,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毛纳村歌舞队跳竹竿舞(央广网发 常博 摄)


“这是我们村为迎接游客专门成立的歌舞队,队员全是村里的村民。”毛纳村歌舞队队长王政珠说,村民们利用空闲之余载歌载舞,积极参与“雨林与您”体验活动、雨林精灵时装秀、雨林文化节等活动,对外展示黎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让游客感受到浓郁的黎族风情,还能拿到一笔演出费。

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毛纳村村民在自家院子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发展庭院经济。

村民王进华就是其中一员,“我们黎族同胞是非常热情好客的,游客到这里游玩,我们会拿出最好的美食、唱最美的歌声来欢迎他们。”王进华说,春节期间,他家开的“毛纳人家”农家乐,每天都有40多人来吃饭,日营业额有三四千元,“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游客在毛纳村品尝购买糯米酒(央广网见习记者 赵宏阳 摄)


如今的水满乡,交通便利、环境宜居,酒店、景区旅游服务的接待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村民们在家门口售卖茶叶、糯米酒、黎锦等,吃上了“旅游饭”。

近日,水满乡又迎来了一条好消息:海南什运至白沙高速公路征拆动工,大山深处的水满乡将与外面的世界更便捷地连接起来。

“日子好了还要再好,不能止步。我们基层干部要带着乡亲们加油干,努力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红火。”林豪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