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林业建设 > 野生动植物保护

海南儋州护鸟队长陈正平:从靠海吃海到守护湿地

  • 发布日期:2021-04-09 16:30
  • 来源:

晨光洒进稻田里,村民忙碌的一天已经开始。陈正平站在田埂上,举着望远镜静静观察这片稻田。天还没亮的时候,三只黑脸琵鹭在稻田里栖息,一会儿的功夫它们便不知踪影。

陈正平和他的护鸟队。视频来源:SEE基金会任鸟飞项目伙伴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05:27)

对他和其他村民来说,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新的一天总是伴着鸟鸣声开始的。大批候鸟迁徙到这里越冬,成为泮山村这个仅有一百多户的小村庄里的“常住人口”。 黑脸琵鹭是其中的明星物种,这种嘴扁平如汤匙状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陈正平见过数量最多的一年记录是30多只。更难得一见的是勺嘴鹬,他曾同时看到过6只。

“渔老板”当上护鸟人

泮山村隶属海南岛西北部儋州市新州镇,与它毗邻的儋州湾是北部湾伸入洋浦半岛构成的半封闭内湾,这里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中点的位置,为该线路上数以万计的迁飞候鸟提供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候鸟越冬地。这里有浅海水域、河口水域、沙石海滩、红树林、海草床、淤泥质海滩、盐田等多种湿地类型的复合型滨海湿地。2000年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重要湿地名录》,是首批国家重要湿地。

潮水退去,儋州湾裸露的淤泥质滩涂是鸻鹬类候鸟的天堂。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图

3月底到4月初,是大批候鸟北迁的时节。陈正平每天早早地从家里出来,到稻田里巡护一圈,看看有没有人投毒捕鸟并观察一下黑脸琵鹭有没有来过。

今年47岁的陈正平是儋州湾小有名气的护鸟人,也是中国民间护鸟网络中的微小力量。巡护和鸟类监测是陈正平每天必不可少的内容,身穿迷彩服,头顶遮阳帽,背着望远镜和照相机——这是他的常见装扮。

巡护需要体力。稻田间、红树林里走一圈就是几万的步数。监测需要耐住寂寞,举着望远镜观察大半天就过去了。

社区宣传也必不可少。在3月下旬儋州市举行的“爱鸟周”上,陈正平上台向大家介绍当地的保护物种。一开始用普通话,他很激动也有些腼腆,很多话表达不出来。下面的村民直呼“用儋州话”, 一变成儋州话陈正平讲话立马就顺畅了,他把自己拍到的儋州湾特有鸟种一一向大家介绍。一排小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还不时与他互动。

在成为护鸟人前,陈正平已经跟儋州湾打了半辈子交道。生于斯长于斯,在他很小的时候,随便在滩涂上逛逛就能捡回一桶小鱼小虾。后来他早早就跟着父母出海做海鲜生意,每天一箱箱海鲜经过他的手卖出去,那是“靠海吃海”的真实写照。

2010年,陈正平主动应聘成为儋州新英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专职护林员。一开始只是在儋州湾巡护红树林,成为护鸟人实属机缘巧合:2015年海口组织观鸟比赛,当地林业部门就让他学习鸟类知识参加比赛。

“一开始我连常见的鸟种的名字都不懂,我在巡护的时候见过但不知道叫什么。”陈正平说,那次比赛的时候他就只认识黑脸琵鹭,巧合的是那次比赛正好有黑脸琵鹭,他就认出来了。正是那次比赛,让陈正平对鸟类保护有了更多的兴趣,开始特意去记鸟类的名字,遇到不认识的他就拍下来回家上网查或者问专家。

自己的兴趣再加上专家的帮助,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儋州湾的鸻鹬类候鸟陈正平都能认出来。

2019年,陈正平意外地发现了一只形态特别的鸟类。他迅速按下快门,根据所掌握的鸟类知识,他推断这是一只濒危鸟类白肩雕。此后的进一步论证中,相关专家也证实了陈正平的判断。让陈正平惊喜的是,这是海南首次发现并拍摄到的白肩雕,刷新了海南的鸟种记录。

两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勺嘴鹬 陈正平 摄

大潮退去,儋州湾裸露的泥质滩涂是鸻鹬类候鸟的天堂。陈正平拍到了濒危的勺嘴鹬——全球不超过800只,在这里记录到了6只;2021年1月,他发现了23只濒危水鸟黑脸琵鹭,全球只有5000只,在儋州湾的观察记录正逐年增加。

从单打独斗到一支七人队伍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湿地保护率为43.51%,在50%多未受保护的湿地上,民间的保护网络正在搭建。

2016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与红树林基金会启动任鸟飞项目,旨在守护中国最濒危水鸟及其栖息地。2019年SEE任鸟飞儋州湾项目启动,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找到了陈正平,让他带着团队到儋州湾踩点。

“我之前做海鲜生意,后来又做巡护员,对儋州湾一带我摸得很熟,林业局的一位领导知道我有这个观鸟的爱好,就推荐了我。”陈正平说,自那以后他被聘为SEE任鸟飞的一名志愿。为了更好地保护儋州湾鸟类资源,在海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SEE任鸟飞项目的支持下,当地组成了一支7人护鸟队,其中4人是护林员,3人为村民,陈正平担任队长。

“任鸟飞支持的伙伴在海口不在当地,因此需要培养一支当地的队伍更加方便地开展巡护、监测和宣传工作。”阿拉善SEE任鸟飞执行项目经理张琼说:“任鸟飞的项目支持是双向的,首先必须项目点上有人能开展这些工作,基金会才会予以支持,因为在候鸟的巡护和监测方面是需要门槛的,必须了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内容,必须认识当地的鸟种才能去做相关的保护项目,另外在社区宣传上只有是当地人才能在语言上进行更好沟通,外部的人其实很多方面是很难融入的。”

与社区村民相处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春耕时节,水塘排干后,村民正在种植秧苗,越来越多的候鸟让泮山村增添了更多生机,也给村民带了许多烦恼,涨潮后,大批水鸟转移到田里:

“陈正平,刚种下的水稻就被你的鸟踩了!”

“陈正平,赶快把你的鸟赶走啊!”

村民见到他都会用这种方式打招呼,但陈正平觉得,抱怨归抱怨,这些年村民的爱鸟护鸟意识明显提高,捕鸟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