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林业建设 > 野生动植物保护

海南周刊丨雨林明星

  • 发布日期:2023-10-16 15:26
  • 来源:

《海南日报》(2023年10月16日B04/B13版)


雨林明星

海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热点地区之一,海南热带雨林是名副其实的生物王国。近年来,海南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不断健全政策法规,推进栖息地保护、保护地建设、生态系统修复等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为各类雨林生物营造了一个安全、绿色、生态的家园。


海南长臂猿坐在树上休息。李文永 摄


今年6月,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明星物种”征集公告,在专家推荐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动植物物种;与此同时,开通投票渠道,邀请广大网友为自己喜欢熟悉的海南热带雨林“明星物种”投票,评选出了海南长臂猿、海南山鹧鸪、白鹇、坡垒等11个“明星物种”。


海南长臂猿:海南热带雨林指示物种


海南长臂猿。资料图


基本信息:属哺乳纲灵长目长臂猿科黑冠长臂猿属,是海南特有灵长类动物,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指示物种。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等级。

形态特征:成年体重10公斤左右,刚出生时毛发是金黄色的,6个月左右毛色开始变黑,性成熟时毛色渐分雌雄。成年雄猿通体黑色,成年雌猿全身金黄。

生活习性:一般以家庭群为活动单位,生活在树冠层。每天清晨鸣叫,声音高亢洪亮。以野荔枝、大果榕、岭南山竹子、乌墨、肖蒲桃、秋枫等植物的果实和嫩叶为食,偶食鸟蛋和蜂蛹。


白鹇:隐居山林“白凤凰”


白鹇。林嗣淡 摄


基本信息:属鸟纲鸡形目雉科,俗称“白凤凰”。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雄鸟长100~119厘米,雌鸟长58~67厘米。雄鸟上半身和两翅呈白色,自后颈或上背起密布近“V”字形的黑纹,羽冠呈蓝黑色;雌鸟上半身呈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羽冠呈褐色。

栖息环境:常见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亦出现于针阔叶混交林和竹林内。

生活习性:常成对或结成3~6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个体多达16~17只,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关系。以植物茎叶、果实、种子及昆虫为食。


坡垒:果实会“飞”的树


坡垒。卢刚 摄

基本信息:属龙脑香科坡垒属,海南热带雨林指示性植物。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等级。

分布与生境:分布于海南三亚、乐东、昌江、白沙、五指山、万宁、陵水、琼中等地,生长在海拔700米左右的密林中。

形态特征:树高可达20米以上,自然散发香味。叶呈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花萼裂片似安装在果实两侧的一双翅膀,待种子成熟,它们便一起脱离母树,飞向远方。


青梅:林中青衣生海南


青梅。资料图


基本信息:又名青皮,因树皮呈青灰色得名。属龙脑香科青梅属,海南热带雨林指示性植物。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

分布与生境:在我国现仅见于海南岛,分布于万宁、昌江、琼中等地,大部分生长在海拔600米以下的低地常绿季雨林或沟谷雨林中。

形态特征:乔木,具白色芳香树脂,高约20米。叶革质,呈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花白色、芳香,花期为5~6月,果期为8~9月。


海南山鹧鸪:雨林稀客羽色美


海南山鹧鸪。卢刚 摄


基本信息:属鸟纲鸡形目雉科,为海南特有种。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

形态特征:长约23~30厘米,羽色美丽,眼先、额、眉纹、颊、头侧及颏、喉均为黑色且连成一片。上半身呈橄榄褐色具黑色横斑,双翅沾栗棕色,腹羽为棕白色。

栖息环境:生活在海拔较低的山地和丘陵地带,在原始山地雨林、沟谷雨林、山地常绿林中较为常见。

生活习性:常成对或结成四五只的小群,在沟底、坡脚或山坡上有落叶堆积的地方觅食,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等。


陆均松:林中王者寿千年


海南热带雨林里的陆均松(中)。黎夏壮 摄


基本信息:罗汉松科陆均松属植物,是海南山地雨林的指示种和建群种。

保护级别:被列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等级。

分布与生境:在我国仅分布于海南,多见于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五指山等地,常与针叶树种、阔叶树种混生成林或成块状纯林。

形态特征:树高可达30多米,树龄可达2000多年,被称为“吊罗山神树”和“霸王岭树王”的都是陆均松。其叶呈钻形或鳞片形。


荔枝:玉雪肌肤罩绛纱


野生荔枝树。陈枳衡 摄


基本信息:属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

保护级别:野生荔枝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并被列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

分布与生境: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于北纬18~29度的范围内,在我国海南、广东、福建等地较为常见。

形态特征:树形高大,树皮呈灰黑色;花序顶生,果实呈卵圆形至近球形,成熟时通常呈暗红色至鲜红色,果肉为乳白色。花期为春季,果期为夏季。

生长习性:喜阳光,喜高温、高湿,喜富含腐质的酸性土壤。


海南柳莺:山林歌者自在啼


海南柳莺。卢刚 摄


基本信息:属莺科柳莺属,为海南特有种。

保护级别:海南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

形态特征:雌雄羽色相似。上半身主要呈黄绿色,头顶中央有一淡黄色中央冠纹从嘴基一直延伸至后枕,飞羽呈暗褐色,尾亦呈暗褐色。下半身主要呈鲜黄色。

栖息环境:主要生活在海南热带山地雨林中,低山林缘、路边次生林、成熟的热带森林边缘较为常见。

生活习性:鸣叫声别具一格,繁殖期间雄鸟鸣声高而短促。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昆虫为食。


海南睑虎:“夜行王者”瞳闪亮


海南睑虎。陈枳衡 摄


基本信息:属爬行纲有鳞目蜥蜴亚目睑虎科,为海南特有种。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等级。

形态特征:身体呈粉紫色,有明显的覆瓦状鳞片,背部皮肤点状和棕色条纹相间,四肢有黑色疣粒(或斑点)。眼睑凸起明显,眼神较为犀利。

栖息环境:常见于热带雨林中的溪流河岸边的石缝或洞穴中。

生活习性:喜欢阴冷潮湿的环境,白天一般在石头底下、石缝中或树叶下睡觉,夜间出来觅食,被称为“夜行王者”。


海南苏铁(闽粤苏铁):南国无冬花常开


海南苏铁。卢刚 摄


基本信息:苏铁科苏铁属植物。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等级。

分布与生境:分布于海南三亚、昌江、白沙、五指山、乐东、保亭、琼中等地,生长在海拔100~1000米的疏林中。

形态特征:羽状叶长约1米,叶柄长约20厘米、横切面四方状圆形,两侧密生刺。

生长习性:性喜阳光、干燥和通风良好的环境,不耐寒。在中国南方热带及亚热带南部,树龄10年以上的苏铁几乎每年都可以开花结实,而长江流域及北方各地栽培的苏铁常终生不开花。


  海南尖喙蛇:茂林深处栖绿“龙”


尖喙蛇。资料图


基本信息:属游蛇科树栖锦蛇属,为海南特有种。

保护级别:被列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

形态特征:吻端尖出,向前方上翘,全身绿色。蛇体长,全长1130~1283毫米,尾亦长。幼体背面呈金黄色,腹面呈淡黄色。海南尖喙蛇与其大陆姐妹种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海南尖喙蛇成体无黑眉(姐妹种有黑眉),有颊鳞2枚(姐妹种有颊鳞1枚)。

栖息环境:生活在树上,多见于山区林茂之处,亦见游于河中。

生活习性:以一些蜥蜴、昆虫、小型鸟类为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