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工作动态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

  • 发布日期:2018-10-31 10:41
  • 来源: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

 

 

 

海南·海口

2018年10月

 

       

 

1、生命不息 扶贫不止

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陈开枝(1

2只要能摘帽 失明也心甘

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张渠伟(8

3我用双培助力脱贫攻坚

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潘健章13

4、吕梁山见绿了

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郝金光(19

5、心系家乡父老,践行精准脱贫

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李士强(25

6、援藏高原行 教育助扶贫

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  欣(29

 

生命不息 扶贫不止

 

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广东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

陈开枝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演讲的题目是:生命不息,扶贫不止。现将我22年扶贫工作的心路历程向大家作个汇报。

1996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安排广东省对口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委决定广州帮扶百色。广州市委决定由我负责这项工作。1128日,我第一次踏上了百色这块终身难忘的红土地。百色,是19291211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动和领导革命武装起义的地方。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百色长期处在极为贫困的状况,当时357万各族儿女中,有100万人没路走,80万人没水喝,60万人极度贫困,20万人生活在极端缺乏生存条件的地方,36千多名儿童穷困失学。地委刘咸岳书记说,记两句话就记住他们的困难状况了,一是住房八面来风(茅草房四处进风漏雨),二是生活三个不上:不上学(没钱读书),不上桌(没有口粮)、不上床(没被子盖,就睡在火塘边)。我每到一个村庄,进入一些农户家,揭开锅看到一锅很稀的玉米糊,挑一点来吃,那都已经变酸了。就是酸的玉米糊也吃不饱,很多家庭一年缺三四个月的口粮。大部分农村看了都让人十分心酸。我头十次去百色时,每次都是流着眼泪离开的。记得1998年正月初五,我到田东县作登乡梅林村家访,走进瑶胞班连成家的茅草屋,看到两个孩子病倒在发高烧,揭开锅,光光的。主人对我说,他们家春节都没粮食过,孩子烧了几天了,也没钱治。我悲伤的眼泪都流出来了,我感到百色的老百姓太苦了,我们欠他们太多了。我立即掏出身上的钱,和随行的同志一起凑了2700元,让孩子治病,给村里没粮食过年的农户过年。

看到百色的贫困状况,想到1929年小平同志举旗领导百色起义,7000多名壮乡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又想到1992年我陪同小平同志南巡时,他老人家谈到社会主义本质论,要求我们要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一名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要求我,必须把扶贫工作作为神圣的使命,为老百姓去出力拼命。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终于探索出帮扶百色的几条路子:一是搞好大石山区扶贫移民,把贫困群众从没有生存条件的地方搬出来。二是搞劳务输出,安排了几十万百色的农民工到珠江三角洲打工;三是培训干部,把百色的基层干部拉到广州培训,增强脱贫发展的能力;四是开展经贸协作,动员广东企业到百色投资兴业,目前达
500多家;五是开展智力扶贫,解决36千多失学儿童的读书问题;六是发动社会帮扶,形成扶贫帮困的更大合力。正确的帮扶路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巧干,加快了百色老区扶贫攻坚进程,百色于1998年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广州先后帮扶百色建设5个县的6个移民开发区,完成搬迁大石山区特困农民8000多户4万多人。由于工程建设艰难复杂,仅六隆1个移民开发区,我就先后28次到现场指导。许多次都是带着病去的,我的痔疮十分严重,经常大出血,必须用卫生纸垫着走路。6个移民开发区相继建成,让广大移民实现了当年搬迁,当年开发,当年解决温饱,当年住进新房四个当年目标。我第21次去百色之后,当时的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让我到省扶贫工作会议上谈体会。我认为做好扶贫工作要做到五要,认识要高,感情要深,路子要对,措施要硬,作风要实。    
 为了掌握真实情况,我平均一个多月去一趟百色,深入到壮乡瑶寨去调研。当时我担任广州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工作一直很忙。只好争分夺秒去工作。每次去百色都是星期五早上5点起床,赶7点飞机飞南宁,一下飞机直奔扶贫点。车上放点红薯、玉米,饿了就吃一口,常常是下午两点吃午饭,晚上九点吃晚饭,十点后开会研究工作。星期天晚上9点才从南宁飞广州,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又一次去了百色。干部群众编了个顺口溜,跟着陈开枝,累死无人知。记得19971113日,我从早上5点一直奔忙到下午3点,还坚持去广西第一穷村田东县陇穷村调研。由于走的全是崎岖山路,还要爬70度的陡坡,终因过度劳累、体力不支而昏倒,抢救了20多分钟才醒过来。刘咸岳书记十分担心的说:老兄,这山没法爬,太危险了,请往回走吧。我说,老百姓祖祖辈辈天天爬,我们爬一次有那么危险吗?放心,百色不脱贫,马克思不会收我的,走吧!我当即折了个树枝当拐杖,终于到了陇穷村,拿到第一手材料。

19987月,我离开广州市政府的工作岗位,任市政协主席。百色一些同志担心我不会再去百色了,一是升了官,是省部级干部了;二是扶贫工作是政府职责。我告诉百色的同志,我还会来得更勤。到政协履职的第二个月,我就带着250万元善款去了百色。我的想法是,充分用好政协的平台和我的社会影响力,去专攻扶智工作,解决百色教育落后的状况。从1998年开始到2005年间,我发动海内外爱心人士捐资近3亿元,新建、改建242所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发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祈福集团彭磷基先生捐资近3000万元,援建了达4000人规模的百色祈福高级中学;发动广州市政协常委企业家郑柱成先生捐资近千万元,专门培养边境地区特少民族251名孩子,现在这些孩子个个都成才。台湾王文洋先生到广州要请我吃饭,我说饭不吃了,给我打个包吧,移民开发区建学校差50万呢,一听,他高兴的捐了50万。此外,动员广州青年和社会人士搞手牵手活动,帮扶4000多名百色贫困孩子完成学业。我自己也拿出工资资助了30多个百色孩子。199811月,我收到平果县邓红霞的求助信。她是当年小平同志以一个老共产党员名义资助的25个百色贫苦孩子之一。小平同志1997年逝世后,邓红霞担心邓爷爷不在了,以后没法读书了。我当即答复她,我一定继承邓爷爷的遗志去帮助她。后来我一直资助她到大学毕业。这些年来,我陆续收到全国各地受资助学生的5000多封来信,我都一一读完,为他们的成长成材高兴!我还抽空给一些孩子回信予以勉励!

到了2005年,我满65周岁了,要从领导岗位退休了。那年春节,我第50次,也是连续9个年头的春节到百色帮扶,带来了1800万元的善款。有一位资深记者对我说,你的人生够精彩了,你任省委副秘书长时兼任广东绿化荒山前线总指挥,艰苦深入,使广东成为绿化荒山第一省,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你也是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1998年评为全国扶贫状元,2004年又评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先进个人,2002年根据中央领导的批示,中央宣传部又发出通知宣传你的先进事迹,你荣誉满满,人生到此可以歇一歇了。我对他说,你讲的问题,到今晚的捐赠大会上我会公开回答你。当晚,我当着百色众多的干部、群众说:我今年满65岁了,中央已批准我退休了,很多人问我,今后你还来百色吗?我说,我在位时来了百色50次,我和百色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永远热爱这块红土地。我以后还会来百色,只要健康的活到85岁,我一定再来50次百色,一生来100次百色,继续当百色人民的打工仔。我筹不到大款,就筹小款,哪怕我每年拿出3个月的退休金也可帮10个穷孩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这项工作看成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人民福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性举措。我这个受党教育培养多年的老党员,始终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去。

我考虑建立扶贫工作长效机制,2012年建立了百色教育基金会,选定每年1211日小平同志领导百色起义的周年纪念作为慈善筹款日,我担任基金会名誉会长到处筹款。目前,已筹款1.8亿多元,扶持了35000多个贫困孩子。我自己每年也拿出一些退休金,至今已捐出30万元。

20054月组织上安排我到中国扶贫基金会任副会长,给了我一个参与扶贫工作的更大平台。十多年来,我到过我国大部分的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开展扶贫工作,从汶川、玉树、雅安、鲁甸等地震灾区,到大兴安岭和内蒙古草原的贫困牧区,从云贵高原到青藏高原,从玉龙雪山到大小凉山,从祁连山到六盘山,从太行山到大别山,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我去扶贫的足迹,但是我的目光始终关注着百色这块红土地。20178月我提前实现了100次到百色的诺言。

100次去百色时,我老伴陪同我到了百色最边远的隆林、西林两个山区县调研,并检查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加油项目落实情况。两天以后回到百色市,市长周异决会见我,赞扬我的为民情怀和执着的拼搏精神。有人对我说,你13岁外出读书工作,60多年回老家不到50次,21年你来了百色100次,你是一人扶贫,全家做义工。以后还会有101102次吗?我身旁的老伴帮我回答说,陈开枝已经把扶贫当作终身的事业,生命不息,扶贫不止是他的座右铭,他一定会一次次走下去,今年他在北京、广州、深圳、香港发动爱心人士捐款,已经筹到了3000多万元的善款,准备在1211日慈善筹款日这天把善款全部捐给百色教育基金会。老伴又说,陈开枝12月到百色不要叫101次,而是第二个100次再出发!去年12月至今我又去了百色5次,达到105次,每次去都是带着目标任务深入到壮乡瑶寨中去。上星期刚去了那坡、靖西两地给贫困高中生发放助学金,接着就赶来参加这次巡回报告会的。

有人劝我说,您是过了78岁的人了,悠着点。我说我不是78,而是38,我常劝同志们别叫我陈老,我感到自己充满活力。我常常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程,是党将我这个苦孩子培养成为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人民公仆,我心存感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这句诗表达了我全部的感情。20121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视察,重走小平南巡路,他邀请当年陪小平南巡的几位老同志一起上深圳莲花山向小平同志铜像敬献花篮,他拉着我的手说:老秘书长,你为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退下来之后发挥余热,扶贫工作也卓有成效。这是总书记对我的莫大的鼓励。我绝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生命不息,扶贫不止。我要为国家的扶贫事业继续发力,多做贡献

谢谢大家!

  

只要能摘帽 失明也心甘

 

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渠县人民政府

办公室副主任  张渠伟

 

大家好!我叫张渠伟,来自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只要能摘帽,失明也心甘。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大巴山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对于贫穷,我有非常直观、非常痛切的感受。从那时起,我就有了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并希望能帮助所有穷人都过上好日子。上学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更是在我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在基层。2014年,正值全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我就任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立下了让全县130个贫困村、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军令状。

脱贫奔小康,产业是关键。但渠县的贫困村基础条件都很差,本地企业不愿投资。几经碰壁,我便萌生了引老乡、建家乡、助脱贫的想法。

渠县籍退役军人王超在福建发展得很好,但对返乡创业、助力脱贫的邀请不感兴趣。于是,我三赴福建,做他的工作。初次见面,他礼貌性地陪我吃饭,却绝口不提返乡投资的事情。我不甘心,又请了他的父亲,一道去劝他。我对他说:你当过兵,应该有血性,想想还在受穷的乡亲,为何不拉他们一把?他的父亲也劝他:儿啊,渠县是你家,叶落要归根啊!看得出,他的态度有所松动。第三次见面,我刚一开口,他就说:张局长,你别说了,我跟你走!

返乡后,王超建了4个种植基地,带动40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他还组织29名退役军人,成立了退役军人联合党支部,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这件事也启发了我们,县委择优选派186名退役军人担任第一书记,组建扶贫铁军,涌现出了全国人大代表黄小军、全省优秀第一书记刘锐、廖洋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渠县已经有两千多名乡友返乡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业,实现了贫困村产业全覆盖,为贫困群众带去了脱贫的希望,有力助推了渠县脱贫攻坚的进程。

易地扶贫搬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道难题,渠县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贫困户不愿搬迁。一次,我问一位住在深山的贫困户为什么不搬。他反问我:下山后我去哪里养羊?生活怎么办?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是啊,易地搬迁绝不是简单地一搬了之,必须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才行啊!

于是,我提出了产业围绕房子转,房子围绕产业建的工作思路,着力解决贫困户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切实做到了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各方皆大欢喜。产业主很高兴,农民的房子挨着他们的产业园,请工人方便多了。村民们也纷纷点赞。贫困户万清阳以前住的房子地势低洼,经常被洪水淹没。我们动员他搬迁,但由于他的腿有残疾,害怕离土地太远,无法找到其它收入,不愿搬迁。我对他说:你别担心,我保证你搬迁后,收入比现在只多不少!经过多次开导,他终于同意搬迁。我们将他安置在大山村柠檬产业基地集中安置点,他在基地干些除草、修枝等力所能及的活,每月光务工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现在他逢人便说:搬进新家太安逸了,房前屋后都有产业基地,像我这样腿脚不便的在家门口都能挣到钱!”20179月,汪洋同志来渠县视察,看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时,他高兴地说:你们做得好,功劳真不小!

因为扶贫,我还多了三个孩子。

这三个孩子来自于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爸爸外出打工,妈妈谭其辉患有精神病,多年不言不语,全家就靠70多岁的奶奶一人操持。房子是石头垒的,到处是洞,风来漏风,雨来漏雨。我走访时,看得眼圈都有些发红。

这些年来,我经常下乡不在家,爱人多有抱怨。一个周末,我特意带她去看望谭其辉一家。一进门,就见三个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趴在破烂的桌子上写作业,脚边是几滩雨后的积水。见了我们,孩子们都很懂事地问好。这次探访极大地触动了爱人。她对我说:孩子太可怜了!我也是个当妈的,见不得孩子受罪,我也要来和你一起帮助他们。

从此以后,逢年过节,她都会装好红包、买好衣服,给乡下的三个儿女送过去。去年,我帮助谭其辉申请了易地搬迁,他们一家人住进了新房。当我们再去看望时,十多年来不曾开过口的谭其辉突然说了一句:谢谢!谢谢你们!让我们瞠目结舌又激动万分。村民们都说,这简直是个奇迹啊!

大家看我现在戴眼镜,其实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戴过眼镜。

作为扶贫人,宣讲好扶贫政策是我的份内职责。为此,我常常挑灯夜战、勤学苦研。去年国庆刚过,我正在办公室准备课件,突然,左眼莫名其妙地流泪,眼珠也隐隐作痛。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周,看东西一片模糊。不得已,到医院去检查,结果出乎意料!我的右眼视力降到0.4,左眼仅有0.06,被诊断为青光眼。医生告诫我:青光眼是排名第一的致盲性眼病,必须马上手术,否则就会变成睁眼瞎!

那几天,我彻夜难眠,十分纠结。我何尝不害怕变成睁眼瞎?可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如果去做手术,临阵换将,谁能比我更熟悉扶贫工作?影响了今年全县脱贫摘帽目标任务的实现怎么办?

思来想去,我没有向组织报告病情,决定先用药水养护,待整县摘帽后再做手术!可是,药水养护的效果并不理想,我的视力持续下降。这意味着什么,我十分清楚,也做好了思想准备。现在,我只要上街就会走一走盲道,就是为了适应一旦失明后的生活。但是我想,只要14万贫困群众能脱贫,就算是失了明,我也甘之如饴、无怨无悔!

让我倍感温暖的是,家人给了我莫大的支持。父亲宽慰我说:儿子,爸爸不愿你变成睁眼瞎。但你做的是大好事,我相信好人一定有好报!爱人也对我说:你心头能装着非亲非故的贫困群众,就一定能装着我和这个家。你放心,将来如果你看不见了,我就是你的眼睛!

家人的支持,让我平添了一份动力!而给我更多力量的是,身边那些平凡又可敬的扶贫干部。我的同事胡林波,母亲一级残疾,父亲和岳父都身患癌症,一家三个重病号,他却没时间尽孝,仍然奔忙在扶贫第一线,从无怨言。年轻女干部黄灵,因工作太忙,相恋多年的男朋友和她分手。那段时间,她晚上以泪洗面,白天照常微笑面对贫困群众。他们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鏖战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他们的付出,是所有扶贫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奉献、不胜不休精神的生动体现!

四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共整合投入资金79亿元,全县减贫136610人,贫困发生率从12.1%降到了0.6%,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荣誉称号,我和我的同事们为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年,渠县要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了。组织上对我很关心,省、市、县领导多次催我去做手术,胡春华副总理在1017日全国表彰会上,要求尽快到北京治疗,国扶办也做出了安排。宣讲结束后,我一定第一时间去治疗。我还盼着有一双永远明亮的眼睛,继续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奔小康!

谢谢大家!

  

我用双培助力脱贫攻坚

 

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主任

 

各位领导:

上午好,我叫潘健章,来自广东佛山,现任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主任。我报告的题目是:我用双培助力脱贫攻坚。

作为有幸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之一,我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感谢党的好政策,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对党中央先富带动后富的号召,我发自心底地渴望能有机会、有平台为贫困群众出些力、做点事。2010年,终于夙愿得偿,我出任佛山河清村第四党支部书记,从此成为一名带领乡亲们脱贫奔小康的带头人。2014年,我有幸被国务院扶贫办聘请为福建蓉中扶贫培训基地首期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导师。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能使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取得更大的实效。20159月,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在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河清社区成立,我出任基地首任主任。

这个基地是东西协作粤桂两省对口帮扶的一个窗口和重要平台。两年来,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正确领导下,在粤桂两省(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悉心指导下,在广东、广西两省区扶贫办、广东第二扶贫协作组大力支持下,我们基地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学习借鉴蓉中基地“1+11”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向前再推进一步,即努力解决学了以后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我们以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为试点,探索总结了致富带头人培育跟着产业培育走双培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上林绿水青山,气候宜人,尤其是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但位处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全县131个行政村中就有65个贫困村,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但就在2014年底,伴随着南广高铁的全线开通运营,南粤高铁经济带形成,制约上林发展的主要障碍——交通问题解决了。南广高铁的开通,使得两广间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的流通更加便捷高效,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有力地助推了上林乃至广西脱贫攻坚的进程。

受益于南广高铁的开通,我们的双培模式得以在上林落地。

经过考察,我断定,上林具有发展水产养殖尤其是高值水产养殖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佛山南海是中国淡水鱼苗之乡,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拥有许多全国知名的水产养殖大型企业。我们佛山市委市政府、南海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基地出面做工作,带动当地4家水产养殖龙头企业到上林投资建厂,创建了上林县首个澳洲龙虾高值渔养殖示范孵化基地。在上林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们的基地面积很快就扩展到1000亩,不仅吸纳了40多户贫困户长期务工,让他们每年增加了34万元的收入,而且还带动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去年每户分红5000元以上。

随后,我们通过示范基地,在全县孵化了17个合作社,大力发展菜虾套养、鱼菜共生,养殖总面积达到了3000亩。现在,水产养殖已成为上林的主要扶贫产业之一,犹如漫天繁星,遍布上林大地。

在大力培植特色产业的同时,致富带头人队伍的培育也在同步开展中。我们采取粤桂两地培训的方式,让学员先到南海参观见学半到一个月,回来后我们基地再跟踪服务一年。

首期培训班开班时,学员们的积极性并不高。学员苏达谋说:学一个月就能创业了?哪有这么简单啊!我参加这个班,就当是出省旅游一趟啦!

为了增进互信,不断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我们采取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创业导师上各类创业课程,带他们到佛山当地有名的龙头企业参观学习、实训,既让他们了解水产养殖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也让他们看到了投资企业的实力,同时灌输党的扶贫政策、带贫的意义。为消除他们的创业后顾之忧,我们出台了统一提供种苗、统一免费培训和技术服务、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保价收购、保险分担,同时承诺带动贫困户融入产业化链条的创业机制。这些机制让学员信心大增!

培训结束后,苏达谋天天到我们基地转悠,也不说话。我问他,学都学了,怎么不干啊?他挠挠头,笑着说,潘总,其实我想干,但是不敢干。我说,没事儿,你可以天天来看,三个月后,你再给我答复。他真是一天没落地来看。三个月后,他来找我,潘总,我决定了,干!但是我手头资金不足,又缺技术。我当场向他承诺了三无两保:无偿提供种苗,无偿提供培训,无偿提供技术,保价收购,保险分担。苏达谋欣喜若狂,马上开始创业。

期间,我又帮他规划设计、协调土地流转,联系金融机构贷款,协调落实政策性奖补等等。现如今,他已经将生态种养合作社打造成了一条集种植养殖、有机肥生产、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生态产业链,吸纳贫困户712852017年他的合作社销售额达800多万元,发放分红17.91万元,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脱贫能手。

还有一名学员韦忠勇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因身体原因外出打拼多年依然贫困,是典型的因残致贫贫困户。但他头脑灵活,勤劳肯干。推荐他参加我们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时,他说:我一个残疾人,总是被人看不起,哪还有信心创业啊?我就动员他:谁说残疾人就不能创业!人家看不起你,你更要做好给他们看看!参加完培训,他跟我说:潘总,谢谢你带我出来学习,我觉得,身体残疾了,但心不能残。我要挺起胸膛,干一番事业!在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下,在创业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创办了两个养殖合作社,去年,合作社营收近130万元,纯利达33万元,不仅自家脱贫,还带领周围十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以苏达谋、韦忠勇为代表,上林县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致富带头人。截至目前,我们已为上林县培育贫困村致富带头人303人,村平近5人。其中,有216名学员已成功创业或正在创业,创办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173个,带动全县6000多户贫困户参与特色产业项目,其中有5000多户实现增收脱贫。

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致富带头人队伍也培养起来了,但我觉得,这些还不够,还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于是,我们创建了上林县首个扶贫产业协会党委,成立了10个合作社党支部。每期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我们还成立临时党支部,培养和发现一批党员致富能手。

西燕镇岜独村的卢英光在参加培训时,实地参观了佛山罗南村,这个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集体经济人均分红达6万多元,让他深受启发。回村后,他带领村干部说服群众将全村353户(其中贫困户158户)共1200亩土地统一经营管理,号召村委创办生态果园种植股份合作社,发展四季蜜芒产业。紧接着,又发展蛋鸡、山水牛等特色产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38.4万元,整村实现脱贫。2017年村两委换届,卢英光光荣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继续带领群众奔向小康。

为了提高双培工作水平,我们率先建立起两广扶贫特色产业商会,组织广东20多家知名农业企业家与上林县合作,打造扶贫产业东西协作对接平台。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我们在上林县贫困村率先试点探索成立自立发展扶贫协会、贫困户自立发展账户,调动贫困人口参与产业项目、依靠劳动致富的积极性。

通过实施双培育工程,促进了贫困村的基层党建。上林县有35名致富带头人光荣入党,32名致富带头人被选为村两委干部,6名优秀创业致富带头人担任贫困村党支部书记。 

三年来,在东西协作粤桂携手奔小康行动中,上林县取得了扎扎实实的脱贫效果,贫困发生率降至12.21%,扶贫产业遍地开花,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试点项目更是被国务院扶贫办树立为全国典型,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上林模式

看着上林人民生活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感慨万千,能为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感到万分自豪。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双培模式服务更多的贫困县,用我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谢谢大家!

  

吕 梁 山 见 绿 了

 

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山西省吕梁市林业局局长  郝金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叫郝金光,来自山西省吕梁市林业局。2017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第一站就来到吕梁。他深情地说:我在从北京来的飞机上往下看,看到吕梁山不少地方开始见绿了,生态效益显现。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就是《吕梁山见绿了》。

吕梁是革命老区,一部《吕梁英雄传》写尽了她的赤胆忠心。吕梁又是贫困地区,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互为因果25年前曾名扬四方的拍卖四荒,是吕梁向贫困宣战的重要探索。今天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又一次让吕梁站在改革创新的前沿。

我先从央视新闻报道过、《人民日报》刊登过的一个故事说起。

前年春天,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出了个新鲜事儿,67岁的老光棍贾引明娶了个新媳妇,这事儿不光村里人感到意外,老贾自己也说就跟做梦一样

老汉为啥能娶到新媳妇儿?因为加入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挣了钱,修房子娶媳妇儿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个造林合作社是咋回事儿呢?这个故事的背后,是一篇改革的大文章。

植树造林原本就是中华民族尊崇大自然的美德,在绿化祖国的号召下,义务植树激发了全民积极参与的热情。随着造林绿化标准要求越来越高,造林越来越趋向于公司化运行,这样一来造林质量是提高了,但问题也跟着来了。因为资本化运作富了少数人,大多数贫困户沾不上边,没有找到一条统筹各方利益协调发展的好路子。以岚县为例,那里的贫困发生率当时高达44%。可见,植树造林不仅仅是个增绿问题,更是解决十九大报告里面所讲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党中央要求,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林业工作怎么办?

我们首先在岚县开展调研,总结公司化造林的利与弊,结合吕梁实际,开展试点工作,把公司造林变为合作社造林,把公开招标变为公开议标,把少部分人赚钱变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当年47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一年承揽造林5万亩,参与造林的社员人均增收5000元。

前面说的那个娶老婆的光棍汉贾引明,就是第一个成立的林得财(林业的林,得到的得,财富的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一名社员。从前家里就两亩地,一人吃饱都够呛,哪能娶得起媳妇养得起家!加入合作社后,彻底翻了身,在合作社理事长的撮合下,高高兴兴地迎娶了邻村李二女。

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拉着我的手笑眯眯地说:有营生有老婆,过得不富也还不赖,想不到这辈子家里还能有个做饭的,热炕上还有个陪伴的。陪同的村支部书记风趣地说:贾引明啊,报纸上说你种树种出爱情来,你可真有名啦!

这个合作社48个社员中有45人是贫困人口,他们靠造林务工,当年就脱了贫。

深度贫困和生态脆弱,就好比一枚铜钱的正反两面。尤其是在吕梁,还有采煤沉陷与生态修复的相互矛盾。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岚县合作社造林的成功实践完全可以证明,在一个战场可以同时打赢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场战役。

20168月,林业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到岚县总结试点工作,认为这是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好路子,我们随即出台了推进意见,在工程安排、利益分配、技术服务、金融保险等方面给予严格规范、大力扶持,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严格要求入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不低于60%。在政策引领下,全市迅速掀起了合作社造林新高潮。

    合作社让群众得了实惠,这个成果要想巩固,集体经济必须发展壮大,这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今年3月,我们在深入一线调研时发现,凡是村干部牵头成立的造林合作社,无论是管理措施,还是造林效果都胜人一筹。为此,我们在石楼县推广支部+合作社造林模式,调整生产关系建立了村、社、员三者分配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出了吕梁生态扶贫的升级版,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群众参与造林的积极性,从前是要我造林工作推不动,现在是我要造林势头挡不住。今年石楼县除14.5万亩退耕任务全部完成外,又追加了6000亩,全县146个村靠支部+合作社的模式,让集体经济破了零。

别看合作社造林给大多数农民带来实惠,但林牧矛盾还是突出。在石楼县和合乡调研座谈会上,我给他们讲:国家生态补贴是要让生态好起来,不能一边领着国家生态补贴、一边放牧再破坏生态,何况整乡退耕后,自己的地自己栽,自己的树自己管,谁还让你到别人家地里放羊呢!接着又给他们算了两笔账。第一笔算给乡村干部,全乡退耕还林人均可得2000元,全乡养羊人均可得200元,何况得实惠的还仅仅是养羊户。第二笔算给养羊户,一个劳动力养一群羊,一年能赚8000元,而造林务工3个月的工钱就能超过这个数,剩余时间还可以打工或干别的农活。座谈会一散,土社村农民芦文青高兴地说:原来我们只顾算眼前的帐,自己的帐,开了这次会,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国家对我们这么好,我们也应该有点觉悟。回去马上卖掉自己的86只羊,加入了造林合作社。今年,他退耕还林81亩享受补助40500元,合作社务工收入9400元,外出打工收入14500元,全家4口人均收入16100元。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全乡养羊户迅速行动,除428只实施圈养外,其余的全部卖掉。和合乡禁牧的办法,其他乡镇争相效仿,目前该县有5个乡镇已全部禁牧。从前是要我禁牧有怨气,现在是我要禁牧很乐意。

今年82日,我们在石楼县召开现场推进会,把合作社造林加支部、造管营结合能禁牧、村社员分配都兼顾、两战役双赢快致富的做法,在全市迅速推广开来。

目前,全市已成立造林合作社1121个,吸收贫困农户20592户,完成荒山造林330万亩,占全省任务的41%,退耕还林230万亩,占全省任务的64%,森林覆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递增,林地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62.8%。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至少获得退耕奖补、造林务工、森林管护、苗木销售、经济林提质增效、合作社利润分红等六个方面的收入,有7.6万人靠这六项收入脱了贫,直接受益贫困人口40万以上。

两年多的实践,吕梁探索出一条荒山增绿、群众增收的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赢之路201612月至2017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先后三次肯定吕梁的做法,并做出重要批示在全国推广。2017925日,全国林业生态扶贫现场观摩会在吕梁召开。

吕梁山增绿了,老百姓增收了,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改善,每年平均降水量增加81.8毫米,流入黄河泥沙量减少700万吨,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山西省生态质量改善全国最快,《山西省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分析报告》显示吕梁市生态质量改善全省最好

生态也是生产力,生态好了投资商也多了,吕梁连续五年招商引资名列山西前茅。产业转型升级势头强劲,大数据产业发展迅猛。今年前三季度非煤产值首次超过煤炭产值,旅游产值增速全省第二。

生态建设带动生态扶贫、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让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更加深刻。金山银山不是单纯的物质概念,而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落点。

我们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三年时间苦干实干加巧干,让荒山荒坡全部绿起来,让陡坡耕地全部退下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逐步鼓起来,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坚定信念,奋发进取,埋头苦干,再立新功!

谢谢大家!

 

心系家乡父老,践行精准脱贫

 

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党支部书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叫李士强,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我汇报的题目是:心系家乡父老,践行精准脱贫

我们村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偏僻闭塞。目前,全村718户、30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455人,人均耕地不到一亩。直到2011年底,人均年收入仅2700元,是冯营乡出了名的贫困村。

对于贫困,我有着深切的体会。当年,我们全家七口人住在冬天进雪、夏天漏雨的两间破土坯房子里。记忆中,从小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上中学时,为了一块两毛钱的学费,赤着脚冰天雪地里去拉板车挣钱。像我这种情况,也只是村上的一个缩影。

缀学后,我先后干过掏粪工、挖沙工、泥瓦工,后来外出务工,通过多年打拼,事业上有了一些成就。每次回到家里,总会看到乡亲们期盼的目光。这些年来,我得到了许多发展机遇,更得到很多荣誉,这些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我受党教育多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富而思源,把我们村扶贫责任扛在肩上,帮助乡亲们彻底摆脱贫困。

201112月,在父老乡亲的期盼中,我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李寨村集体经济企业为零,还欠着外债,人心散,没生机,四间岌岌可危的村部跑风漏雨,村容村貌脏乱差。农民靠天吃饭,部分村民还在温饱线上徘徊。

村民刘廷运一家,可以说是村里有代表性的贫困户了。当我第一次走进他家,满头白发的他正艰难地摸索着农活,屋子里空空荡荡,连个凳子都没有。看到这样窘迫的生活,我的心猛地一颤。老刘快80岁了,老伴去世早,儿子又遭遇车祸身亡,雪上加霜的是,儿媳也离开了他们,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到年迈的老刘身上。他的孙子刘铁棒外出打些零工,帮爷爷分担,勉强维持温饱。孙女刘玉霞初中辍学也准备外出务工,只有小孙子在上着小学。看到这样的家庭情况,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同志们,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离开老刘家时的心情,我的心在滴血!我是共产党的干部,是有一碗饭也要分给别人半碗吃的人,看到家乡父老艰苦的环境、简陋的条件,看到这些极度贫困、快要失去希望的兄弟姐妹,看到贫困孩子那渴望上学、能直戳到心窝子里的眼神,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不带领乡亲们甩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我上对不起党、下对不起群众。就是豁出全部的心血,也要趟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来。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脱贫攻坚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选优配强支部班子,把党支部建成向贫困宣战的战斗堡垒”“先锋队,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所在。

为了贯彻精准方略,上任伊始,在县领导的支持下,我带领村支部班子揣着一颗不脱贫不回头的心走家串户,在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与乡亲们话脱贫、聊发展,从村民心中找答案。凭着一双铁脚板和一片赤诚心,鼓舞了贫困群众的斗志,也让支部一班人的决心更加坚定:脱贫攻坚,一头连着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一头连着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将首次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有多大的历史意义,我们能成为最基层的践行推动者和贡献者,那是多么的光荣!能够投身这场战役,真是人生之大幸!面对这样一个蕴含使命和荣光的时代,唯有尽锐出战、扎实行动、不懈奋斗,赢来不含水分、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果,才能不辜负党的重托,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期盼。

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支部班子群策群力,党员干部不辞辛劳、不怕困难,立下愚公移山志,拿出红旗渠人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气魄,凭着焦裕禄同志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韧劲,不断强化准、实、严的工作作风,把中央的政策、本地的安排落到实处,真正把脱贫攻坚的每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底,抓出实效,抓出成果,下足绣花功夫,不落一针、不跑一线。

六年来,我们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成立蔬菜、红薯、果树、苗木等7个专业合作社,建设支前粮车间、三粉加工厂、服装加工厂、光伏发电4个集体企业,建起69座温室大棚,研发56个农产品品牌,创造就业岗位1100多个,采用村民入股合作社的形式,确保每年都得到分红;解决贫困户就业,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拉长了农产品的产业链,又可以作为兜底贫困户的保障;组建李寨农业发展公司,实现土地全部流转,既让优质农作物规模化生产,又让农户得到流转收入,年底有分红,务工有收入;我们还实施架起回乡创业桥梁、提供创业优惠政策、优化回乡创业环境三项激励措施,吸引了村里26位打工能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汇聚脱贫合力。

贫困户李志田,常年在外务工,照料家庭的担子全都落在妻子刘霞一人身上。他们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先天脑瘫,日子几乎都在床上度过,女儿云梦和老三成成在上高中,成绩优异,给这个穷困的家庭带来了希望。为了给大儿子治病,这个家早已一贫如洗,面对两个孩子的学费,一家人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得知这一情况,我们立即召开村班子会议,决定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拿出一万元对这个家庭进行帮扶。当刘霞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这延续希望的学费时,泪水早已像断了线的珠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不住地点着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家的困难,这几年,村里为刘霞一家做了免费健康体检,帮助其享受一站式医疗服务,纳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并享受免缴新农合;为他的大儿子申请残疾人生活补贴,帮助两个学生申请助学金;他们家还享受产业分红以及低保待遇;刘霞也被安排在村集体企业就业,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现在的刘霞笑容满面,逢人就讲:我们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党的政策这么好,村里又对我们这么照顾,以后真是有享不完的福喽。

不只是刘霞一家,在与贫困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以党建引领、产业扶贫、基础建设、扶贫扶志、惠及民生为抓手,以绣花之功精准扶贫,累计投入1.3亿元,每年办好十件实事 实现了家家通上自来水,户户用上天然气;完成修桥6座、铺路32公里等多项民生工程;建成1100平方米古色古香的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敬老院和幼儿园,全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改扩建村小学和卫生室,全村70岁以上老人246名,每年领取6003600元长寿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杜绝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彻底改变了李寨村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新变化。

今天的李寨村,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基础设施全完善、全村耕地全流转、种植结构全优化、扶贫兜底就业收入全保障,达到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五倍,今年可超过14000元。昔日的贫困村已经蝶变为今天的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基本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试点村。

再看看刘廷运,已在村集体企业就业,全家4口人全部进入低保救助,每年领取低保救助金7392元;享受村集体经济蔬菜大棚、光伏发电及企贷企用分红;每年还能领到长寿基金;他的6.6亩耕地流转到后,每年又可得到6600多元收入;上初中的孙子每年得到村里的助学金,直到大学毕业。总的算下来,他家年收入可达4万多元,顺利实现了稳定脱贫,日子越过越好。就在前两天,知道我要来北京了,老刘专门找到我,握着我的手不停念叨: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你们救了我们全家,感谢党,感谢习近平总书记!

握着老刘的手,我的心里不住感慨:只要我们基层干部肩扛责任、辛勤工作,与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扎实成效,只要我们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就能带领群众在实干苦干中实现脱贫致富。

此刻,金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我们村里已是瓜果飘香,丰收在望,乡亲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为了确保脱贫成果,让乡亲们的梦想更甜蜜,我们将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乡村振兴20字方针和总书记五个振兴要求,实施总投资8880万元的振兴乡村十件实事和启动一期200套村民安置房美丽乡村建设,确保2020年人均收入突破两万元,把李寨村建设成为让城里人来了都不想走的美丽家园,带领全村父老乡亲,携手迈向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

谢谢大家!

  

 

援藏高原行 教育助扶贫

 

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援藏高原行 教育助扶贫》。

2015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对大力支持藏区教育作出重要指示。一年后,上海首次选派大规模教师队伍采用定点组团的方式援藏。当时,我是上海师大附中副校长。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是:担任日喀则教育局副局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并作为队长带领40位上海教师,奔赴日喀则市开展为期三年的教育援藏工作。

任务来得突然,甚至来不及事先与家里有个商量。我和妻子都是80后独生子女,家里两位老人长期患病;岳母还在化疗过程中。新学期开学,女儿就要上小学了。我想了想,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了任务情况,也说了自己对家庭的牵挂。差不多有半分钟,妻子在电话里说:家里我撑起来,你放心吧!这种坚定,给了我最为渴望的支撑。

出发那天是父亲节,前一天晚上,我参加完女儿妞妞的幼儿园毕业典礼,晚上她搂着我的手臂,一遍又一遍的问着,爸爸,你为什么要离开我,为什么要去西藏。我抱着她,编织着孩子能听懂的话语:在世界最高的地方,有一群哥哥姐姐,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老师,他们比你更需要爸爸的帮助。

一个尴尬的遭遇,带来德育培养的创新

和许多初到高原的人一样,好长一段时间,高原反应让我成天像患了重感冒那样不适。早上起床,心慌气短。办公室在3楼,中途要歇一下才上得去。对这些困难,我是有思想准备的。然而,遭遇的第一次尴尬,却让我始料未及。有一天,当我推开男厕所的门时,一位女孩子突然低着头冲了出来,可能是因为羞愧,从她压得很低的帽檐下能看到一张涨得通红的脸。事后,我询问后勤人员才得知,由于不文明的习惯,石子把大部分厕所都堵上了,全校室内仅仅开放了一个厕所。这时我想起了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要来个厕所革命,让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于是,我做出了一个让受援学校教师惊讶的决定,亲自带着老师们去疏通全校的每一个厕所,让文明素养成为教育扶贫的第一课。

我这样做是为了让老师们在行动上统一思想,教育扶贫的根本在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更多的是素养养成的教育,我们不能做只管肚子,不管脑子的事情。知识教育可能是教育援藏的重要任务,但是立德树人,才是教育扶贫的根本大计。因此,在受援学校我采取了一系列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比如:组织学生们唱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带着孩子们到乡村走访我们的扶贫攻坚帮扶点,让他们了解,幸福的生活,惠从何来;通过改善教育教学环境,维修太阳能浴室、扩建学生食堂等一系列举措,营造美好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一天中午,我在学生食堂检查就餐情况,看到学生志愿者在认真地收拾餐余垃圾,突然发现其中一个是前不久刚去访问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他好像也认出了我,在经过我身边的时候,对我轻轻的说了句谢谢你,上海援藏老师。我顿时感到,教育的力量在于感化,扶贫攻坚就是让所有人携手走向幸福的美好生活。

一次谈话的冲突,掀起教育援助的革新

每一名援藏教师,都是带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到脱贫攻坚战来的。但是,一次谈话的冲突,却给了我一个不怎么完美的开局。当我满怀信心,充满激情地找本地教研组长交流时,她对我提出的区域教研、远程教学、教师培养等等丝毫不感兴趣。只留下一句,我觉得这不太会有用结束了我们的交谈。

当理念和实践发生冲突时,我并没有放弃,我坚定地认为,教育扶贫,不是一两个教师,顶岗上课,而是以点带面,用一个个示范基地,带动一个区域的全面提高。

我们不争论,不推诿,你不相信,我便做给你看。

我带领着老师们,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基层调研考察,到海拔4700米的仲巴县,到中印边境的亚东县,到人迹罕至的珠峰脚下定日县。

没有教材,我亲自主导编写校本教程、教师培训课程;偏远乡村师资不足,依托信息化,我搭建起了一个又一个远程教学点;缺乏管理经验,我以身示范,带教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教育管理干部。印象很深的是,2017年的年底,连续十多天的高烧不退,咳嗽不止,每天唯一能吃得下的就是萝卜干就稀饭,高原感冒让我苦不堪言。那天晚上吊完盐水已是8点多,外面温度是零下十几度,头晕目眩、四肢无力的我努力地爬起来要去给青年教师讲课。医生对我说傅校长,你的感冒已经持续一周多未好,肺部出现了感染,如果不好好休息,高原肺水肿是会威胁到生命的。作为一个已经在高原上工作近两年的人来说,我知道医生的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可是我一想到,临近期末,老师们白天都有教学任务,好不容易晚上抽出时间来,绝不能让他们失望。一阵冷一阵热地走上讲台,我却突然来了精神,那天晚上的课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虔诚去点燃一片片教育的未来。

短短的两年时间,一个又一个日喀则市级的名师工作室建立了起来,一个又一个教育联盟建立起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骨干教师成长起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刚才提到的那个教研组长,在事实面前很快转变了对区域教研、远程教学的态度,她如今已经是地区汉语言教学的学科带头人,她主持编写的汉语言中考复习用书,已经成为地区炙手可热的紧俏货,拉萨的家长、山南的教师都纷纷跑到我们学校来求取真经

有一段媒体评论这样描述我们的工作:新时代,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教育援建?扶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是其中的一环,却不是孤立的一环。站高一步才能加快教育援建的引擎。再好的只有融入水中才能吸收,而傅欣将融入了当地学情、社情和文化的中,融入每个人的心中,自然厚植生根,水到渠成。

一个孩子的处罚,牵动上海阿爸的真心

教育扶贫工作,总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有一次,一位藏族班主任老师冲进我的办公室,充满怨气地对我说,校长,这个孩子要是再进我的班,我就辞职不干了。我从她一直红到发根的脸上不难看出她此时的愤怒。我一打听才知道,她的班上,一个福利院的孩子,把老师和同学打了,吓得出逃三天三夜没回来,实在熬不住回来了,她气得不让这个孩子进课堂。大家不要责怪这个班主任,在这之前的一年里,这个班主任把自己的孩子托付在拉萨亲戚家里,像妈妈一样地陪着这个福利院孩子,带他吃,带他玩,可以说是呵护备至,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亲。

其实我知道,这个孩子的情况,不是个案。全日喀则市有六分之一的福利院孩子在我们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福利院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5%以上,这一直是本地教师的一块心病,拒绝接受这些孩子的呼声非常高。我带着本地教师和援藏教师利用休假日的时间来到福利院,开展成长陪伴行动。面对孩子们好奇而又胆怯的双眼,我对他们说,我就是你们的上海阿爸。记得中秋节前夕在福利院举办的欢庆晚会,那天正是我女儿的生日,我对着孩子说了一段题为永远不要放弃的祝福词。我告诉孩子们,在北京,有一位习爷爷,他时刻牵挂着每个孩子的成长。我告诉孩子们,有一个女孩,跟你们年纪相仿,她的生日,爸爸不能陪在身边。我告诉孩子们,她的爸爸也就是你们的上海阿爸,会关注着你们的成长,所以请你们永远不要放弃自己。

100多个孩子,如果教育不去坚守它的公平,可能就是未来一百多户贫困人口。教育扶贫,虽然不像其他很多扶贫工程,能够立竿见影地看到数据增长,但是,教育扶贫又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百年大计,只有通过教育,实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才能让扶贫开发效果可持续,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彻底脱贫。每一个需要我们的孩子,都牵动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

一次珠峰下的下乡考察,立下坚守教育的梦想

一次送教下乡的经历,让我了解到在珠峰脚下,喜马拉雅山南麓还有二个边境自然村,那里的学校按照国家的正常师生配比,小学一个年级才只有一个教师。当地教育局的领导跟我说,当地的老百姓都非常热爱家乡的土地,但要让他们留得安心,留得踏实,就要让那里的娃娃能读得了书。当我走到边境线上,看到升起的一面面五星红旗的时候,那种使命和责任感便油然而生,真正领会和感受到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意义。为了祖国的边疆稳定,为了边境线上老百姓的安定团结,我们就一定要把教育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带上教材,扛着设备,走遍了日喀则市边境一带的每一所学校,尽我最大努力践行教育公平,力图帮助每个县建立起自己的教师培训体系,共享上海的教学成果资源,拉近两地的教育发展的差距,让同一片蓝天下,西藏和上海两地的孩子站在同样起点的教育水准上。

当我走到一个个乡村小学和贫困县中学时,当地的领导和老师拉着我的手说,这些年国家教育投入越来越大,学校硬件建设条件是越来越好,可是我们就是缺老师啊,特别缺优秀的教师。这让我更坚定了内心的信念,扶贫攻坚的队伍中,教育绝不会缺位。面对着延绵不绝的边境山脉,我念出了自己的诗句,它的最后两句是:圆我教育情,执教御国门。

谢谢大家!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终于探索出帮扶百色的几条路子:一是搞好大石山区扶贫移民,把贫困群众从没有生存条件的地方搬出来。二是搞劳务输出,安排了几十万百色的农民工到珠江三角洲打工;三是培训干部,把百色的基层干部拉到广州培训,增强脱贫发展的能力;四是开展经贸协作,动员广东企业到百色投资兴业,目前达
500多家;五是开展智力扶贫,解决36千多失学儿童的读书问题;六是发动社会帮扶,形成扶贫帮困的更大合力。正确的帮扶路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巧干,加快了百色老区扶贫攻坚进程,百色于1998年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广州先后帮扶百色建设5个县的6个移民开发区,完成搬迁大石山区特困农民8000多户4万多人。由于工程建设艰难复杂,仅六隆1个移民开发区,我就先后28次到现场指导。许多次都是带着病去的,我的痔疮十分严重,经常大出血,必须用卫生纸垫着走路。6个移民开发区相继建成,让广大移民实现了当年搬迁,当年开发,当年解决温饱,当年住进新房四个当年目标。我第21次去百色之后,当时的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让我到省扶贫工作会议上谈体会。我认为做好扶贫工作要做到五要,认识要高,感情要深,路子要对,措施要硬,作风要实。    
 为了掌握真实情况,我平均一个多月去一趟百色,深入到壮乡瑶寨去调研。当时我担任广州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工作一直很忙。只好争分夺秒去工作。每次去百色都是星期五早上5点起床,赶7点飞机飞南宁,一下飞机直奔扶贫点。车上放点红薯、玉米,饿了就吃一口,常常是下午两点吃午饭,晚上九点吃晚饭,十点后开会研究工作。星期天晚上9点才从南宁飞广州,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又一次去了百色。干部群众编了个顺口溜,跟着陈开枝,累死无人知。记得19971113日,我从早上5点一直奔忙到下午3点,还坚持去广西第一穷村田东县陇穷村调研。由于走的全是崎岖山路,还要爬70度的陡坡,终因过度劳累、体力不支而昏倒,抢救了20多分钟才醒过来。刘咸岳书记十分担心的说:老兄,这山没法爬,太危险了,请往回走吧。我说,老百姓祖祖辈辈天天爬,我们爬一次有那么危险吗?放心,百色不脱贫,马克思不会收我的,走吧!我当即折了个树枝当拐杖,终于到了陇穷村,拿到第一手材料。

19987月,我离开广州市政府的工作岗位,任市政协主席。百色一些同志担心我不会再去百色了,一是升了官,是省部级干部了;二是扶贫工作是政府职责。我告诉百色的同志,我还会来得更勤。到政协履职的第二个月,我就带着250万元善款去了百色。我的想法是,充分用好政协的平台和我的社会影响力,去专攻扶智工作,解决百色教育落后的状况。从1998年开始到2005年间,我发动海内外爱心人士捐资近3亿元,新建、改建242所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发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祈福集团彭磷基先生捐资近3000万元,援建了达4000人规模的百色祈福高级中学;发动广州市政协常委企业家郑柱成先生捐资近千万元,专门培养边境地区特少民族251名孩子,现在这些孩子个个都成才。台湾王文洋先生到广州要请我吃饭,我说饭不吃了,给我打个包吧,移民开发区建学校差50万呢,一听,他高兴的捐了50万。此外,动员广州青年和社会人士搞手牵手活动,帮扶4000多名百色贫困孩子完成学业。我自己也拿出工资资助了30多个百色孩子。199811月,我收到平果县邓红霞的求助信。她是当年小平同志以一个老共产党员名义资助的25个百色贫苦孩子之一。小平同志1997年逝世后,邓红霞担心邓爷爷不在了,以后没法读书了。我当即答复她,我一定继承邓爷爷的遗志去帮助她。后来我一直资助她到大学毕业。这些年来,我陆续收到全国各地受资助学生的5000多封来信,我都一一读完,为他们的成长成材高兴!我还抽空给一些孩子回信予以勉励!

到了2005年,我满65周岁了,要从领导岗位退休了。那年春节,我第50次,也是连续9个年头的春节到百色帮扶,带来了1800万元的善款。有一位资深记者对我说,你的人生够精彩了,你任省委副秘书长时兼任广东绿化荒山前线总指挥,艰苦深入,使广东成为绿化荒山第一省,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你也是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1998年评为全国扶贫状元,2004年又评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先进个人,2002年根据中央领导的批示,中央宣传部又发出通知宣传你的先进事迹,你荣誉满满,人生到此可以歇一歇了。我对他说,你讲的问题,到今晚的捐赠大会上我会公开回答你。当晚,我当着百色众多的干部、群众说:我今年满65岁了,中央已批准我退休了,很多人问我,今后你还来百色吗?我说,我在位时来了百色50次,我和百色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永远热爱这块红土地。我以后还会来百色,只要健康的活到85岁,我一定再来50次百色,一生来100次百色,继续当百色人民的打工仔。我筹不到大款,就筹小款,哪怕我每年拿出3个月的退休金也可帮10个穷孩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这项工作看成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人民福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性举措。我这个受党教育培养多年的老党员,始终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去。

我考虑建立扶贫工作长效机制,2012年建立了百色教育基金会,选定每年1211日小平同志领导百色起义的周年纪念作为慈善筹款日,我担任基金会名誉会长到处筹款。目前,已筹款1.8亿多元,扶持了35000多个贫困孩子。我自己每年也拿出一些退休金,至今已捐出30万元。

20054月组织上安排我到中国扶贫基金会任副会长,给了我一个参与扶贫工作的更大平台。十多年来,我到过我国大部分的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开展扶贫工作,从汶川、玉树、雅安、鲁甸等地震灾区,到大兴安岭和内蒙古草原的贫困牧区,从云贵高原到青藏高原,从玉龙雪山到大小凉山,从祁连山到六盘山,从太行山到大别山,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我去扶贫的足迹,但是我的目光始终关注着百色这块红土地。20178月我提前实现了100次到百色的诺言。

100次去百色时,我老伴陪同我到了百色最边远的隆林、西林两个山区县调研,并检查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加油项目落实情况。两天以后回到百色市,市长周异决会见我,赞扬我的为民情怀和执着的拼搏精神。有人对我说,你13岁外出读书工作,60多年回老家不到50次,21年你来了百色100次,你是一人扶贫,全家做义工。以后还会有101102次吗?我身旁的老伴帮我回答说,陈开枝已经把扶贫当作终身的事业,生命不息,扶贫不止是他的座右铭,他一定会一次次走下去,今年他在北京、广州、深圳、香港发动爱心人士捐款,已经筹到了3000多万元的善款,准备在1211日慈善筹款日这天把善款全部捐给百色教育基金会。老伴又说,陈开枝12月到百色不要叫101次,而是第二个100次再出发!去年12月至今我又去了百色5次,达到105次,每次去都是带着目标任务深入到壮乡瑶寨中去。上星期刚去了那坡、靖西两地给贫困高中生发放助学金,接着就赶来参加这次巡回报告会的。

有人劝我说,您是过了78岁的人了,悠着点。我说我不是78,而是38,我常劝同志们别叫我陈老,我感到自己充满活力。我常常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程,是党将我这个苦孩子培养成为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人民公仆,我心存感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这句诗表达了我全部的感情。20121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视察,重走小平南巡路,他邀请当年陪小平南巡的几位老同志一起上深圳莲花山向小平同志铜像敬献花篮,他拉着我的手说:老秘书长,你为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退下来之后发挥余热,扶贫工作也卓有成效。这是总书记对我的莫大的鼓励。我绝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生命不息,扶贫不止。我要为国家的扶贫事业继续发力,多做贡献

谢谢大家!

  

只要能摘帽 失明也心甘

 

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渠县人民政府

办公室副主任  张渠伟

 

大家好!我叫张渠伟,来自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只要能摘帽,失明也心甘。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大巴山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对于贫穷,我有非常直观、非常痛切的感受。从那时起,我就有了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并希望能帮助所有穷人都过上好日子。上学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更是在我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在基层。2014年,正值全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我就任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立下了让全县130个贫困村、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军令状。

脱贫奔小康,产业是关键。但渠县的贫困村基础条件都很差,本地企业不愿投资。几经碰壁,我便萌生了引老乡、建家乡、助脱贫的想法。

渠县籍退役军人王超在福建发展得很好,但对返乡创业、助力脱贫的邀请不感兴趣。于是,我三赴福建,做他的工作。初次见面,他礼貌性地陪我吃饭,却绝口不提返乡投资的事情。我不甘心,又请了他的父亲,一道去劝他。我对他说:你当过兵,应该有血性,想想还在受穷的乡亲,为何不拉他们一把?他的父亲也劝他:儿啊,渠县是你家,叶落要归根啊!看得出,他的态度有所松动。第三次见面,我刚一开口,他就说:张局长,你别说了,我跟你走!

返乡后,王超建了4个种植基地,带动40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他还组织29名退役军人,成立了退役军人联合党支部,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这件事也启发了我们,县委择优选派186名退役军人担任第一书记,组建扶贫铁军,涌现出了全国人大代表黄小军、全省优秀第一书记刘锐、廖洋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渠县已经有两千多名乡友返乡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业,实现了贫困村产业全覆盖,为贫困群众带去了脱贫的希望,有力助推了渠县脱贫攻坚的进程。

易地扶贫搬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道难题,渠县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贫困户不愿搬迁。一次,我问一位住在深山的贫困户为什么不搬。他反问我:下山后我去哪里养羊?生活怎么办?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是啊,易地搬迁绝不是简单地一搬了之,必须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才行啊!

于是,我提出了产业围绕房子转,房子围绕产业建的工作思路,着力解决贫困户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切实做到了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各方皆大欢喜。产业主很高兴,农民的房子挨着他们的产业园,请工人方便多了。村民们也纷纷点赞。贫困户万清阳以前住的房子地势低洼,经常被洪水淹没。我们动员他搬迁,但由于他的腿有残疾,害怕离土地太远,无法找到其它收入,不愿搬迁。我对他说:你别担心,我保证你搬迁后,收入比现在只多不少!经过多次开导,他终于同意搬迁。我们将他安置在大山村柠檬产业基地集中安置点,他在基地干些除草、修枝等力所能及的活,每月光务工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现在他逢人便说:搬进新家太安逸了,房前屋后都有产业基地,像我这样腿脚不便的在家门口都能挣到钱!”20179月,汪洋同志来渠县视察,看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时,他高兴地说:你们做得好,功劳真不小!

因为扶贫,我还多了三个孩子。

这三个孩子来自于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爸爸外出打工,妈妈谭其辉患有精神病,多年不言不语,全家就靠70多岁的奶奶一人操持。房子是石头垒的,到处是洞,风来漏风,雨来漏雨。我走访时,看得眼圈都有些发红。

这些年来,我经常下乡不在家,爱人多有抱怨。一个周末,我特意带她去看望谭其辉一家。一进门,就见三个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趴在破烂的桌子上写作业,脚边是几滩雨后的积水。见了我们,孩子们都很懂事地问好。这次探访极大地触动了爱人。她对我说:孩子太可怜了!我也是个当妈的,见不得孩子受罪,我也要来和你一起帮助他们。

从此以后,逢年过节,她都会装好红包、买好衣服,给乡下的三个儿女送过去。去年,我帮助谭其辉申请了易地搬迁,他们一家人住进了新房。当我们再去看望时,十多年来不曾开过口的谭其辉突然说了一句:谢谢!谢谢你们!让我们瞠目结舌又激动万分。村民们都说,这简直是个奇迹啊!

大家看我现在戴眼镜,其实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戴过眼镜。

作为扶贫人,宣讲好扶贫政策是我的份内职责。为此,我常常挑灯夜战、勤学苦研。去年国庆刚过,我正在办公室准备课件,突然,左眼莫名其妙地流泪,眼珠也隐隐作痛。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周,看东西一片模糊。不得已,到医院去检查,结果出乎意料!我的右眼视力降到0.4,左眼仅有0.06,被诊断为青光眼。医生告诫我:青光眼是排名第一的致盲性眼病,必须马上手术,否则就会变成睁眼瞎!

那几天,我彻夜难眠,十分纠结。我何尝不害怕变成睁眼瞎?可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如果去做手术,临阵换将,谁能比我更熟悉扶贫工作?影响了今年全县脱贫摘帽目标任务的实现怎么办?

思来想去,我没有向组织报告病情,决定先用药水养护,待整县摘帽后再做手术!可是,药水养护的效果并不理想,我的视力持续下降。这意味着什么,我十分清楚,也做好了思想准备。现在,我只要上街就会走一走盲道,就是为了适应一旦失明后的生活。但是我想,只要14万贫困群众能脱贫,就算是失了明,我也甘之如饴、无怨无悔!

让我倍感温暖的是,家人给了我莫大的支持。父亲宽慰我说:儿子,爸爸不愿你变成睁眼瞎。但你做的是大好事,我相信好人一定有好报!爱人也对我说:你心头能装着非亲非故的贫困群众,就一定能装着我和这个家。你放心,将来如果你看不见了,我就是你的眼睛!

家人的支持,让我平添了一份动力!而给我更多力量的是,身边那些平凡又可敬的扶贫干部。我的同事胡林波,母亲一级残疾,父亲和岳父都身患癌症,一家三个重病号,他却没时间尽孝,仍然奔忙在扶贫第一线,从无怨言。年轻女干部黄灵,因工作太忙,相恋多年的男朋友和她分手。那段时间,她晚上以泪洗面,白天照常微笑面对贫困群众。他们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鏖战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他们的付出,是所有扶贫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奉献、不胜不休精神的生动体现!

四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共整合投入资金79亿元,全县减贫136610人,贫困发生率从12.1%降到了0.6%,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荣誉称号,我和我的同事们为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年,渠县要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了。组织上对我很关心,省、市、县领导多次催我去做手术,胡春华副总理在1017日全国表彰会上,要求尽快到北京治疗,国扶办也做出了安排。宣讲结束后,我一定第一时间去治疗。我还盼着有一双永远明亮的眼睛,继续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奔小康!

谢谢大家!

  

我用双培助力脱贫攻坚

 

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主任

 

各位领导:

上午好,我叫潘健章,来自广东佛山,现任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主任。我报告的题目是:我用双培助力脱贫攻坚。

作为有幸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之一,我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感谢党的好政策,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对党中央先富带动后富的号召,我发自心底地渴望能有机会、有平台为贫困群众出些力、做点事。2010年,终于夙愿得偿,我出任佛山河清村第四党支部书记,从此成为一名带领乡亲们脱贫奔小康的带头人。2014年,我有幸被国务院扶贫办聘请为福建蓉中扶贫培训基地首期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导师。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能使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取得更大的实效。20159月,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在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河清社区成立,我出任基地首任主任。

这个基地是东西协作粤桂两省对口帮扶的一个窗口和重要平台。两年来,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正确领导下,在粤桂两省(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悉心指导下,在广东、广西两省区扶贫办、广东第二扶贫协作组大力支持下,我们基地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学习借鉴蓉中基地“1+11”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向前再推进一步,即努力解决学了以后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我们以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为试点,探索总结了致富带头人培育跟着产业培育走双培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上林绿水青山,气候宜人,尤其是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但位处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全县131个行政村中就有65个贫困村,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但就在2014年底,伴随着南广高铁的全线开通运营,南粤高铁经济带形成,制约上林发展的主要障碍——交通问题解决了。南广高铁的开通,使得两广间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的流通更加便捷高效,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有力地助推了上林乃至广西脱贫攻坚的进程。

受益于南广高铁的开通,我们的双培模式得以在上林落地。

经过考察,我断定,上林具有发展水产养殖尤其是高值水产养殖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佛山南海是中国淡水鱼苗之乡,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拥有许多全国知名的水产养殖大型企业。我们佛山市委市政府、南海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基地出面做工作,带动当地4家水产养殖龙头企业到上林投资建厂,创建了上林县首个澳洲龙虾高值渔养殖示范孵化基地。在上林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们的基地面积很快就扩展到1000亩,不仅吸纳了40多户贫困户长期务工,让他们每年增加了34万元的收入,而且还带动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去年每户分红5000元以上。

随后,我们通过示范基地,在全县孵化了17个合作社,大力发展菜虾套养、鱼菜共生,养殖总面积达到了3000亩。现在,水产养殖已成为上林的主要扶贫产业之一,犹如漫天繁星,遍布上林大地。

在大力培植特色产业的同时,致富带头人队伍的培育也在同步开展中。我们采取粤桂两地培训的方式,让学员先到南海参观见学半到一个月,回来后我们基地再跟踪服务一年。

首期培训班开班时,学员们的积极性并不高。学员苏达谋说:学一个月就能创业了?哪有这么简单啊!我参加这个班,就当是出省旅游一趟啦!

为了增进互信,不断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我们采取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创业导师上各类创业课程,带他们到佛山当地有名的龙头企业参观学习、实训,既让他们了解水产养殖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也让他们看到了投资企业的实力,同时灌输党的扶贫政策、带贫的意义。为消除他们的创业后顾之忧,我们出台了统一提供种苗、统一免费培训和技术服务、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保价收购、保险分担,同时承诺带动贫困户融入产业化链条的创业机制。这些机制让学员信心大增!

培训结束后,苏达谋天天到我们基地转悠,也不说话。我问他,学都学了,怎么不干啊?他挠挠头,笑着说,潘总,其实我想干,但是不敢干。我说,没事儿,你可以天天来看,三个月后,你再给我答复。他真是一天没落地来看。三个月后,他来找我,潘总,我决定了,干!但是我手头资金不足,又缺技术。我当场向他承诺了三无两保:无偿提供种苗,无偿提供培训,无偿提供技术,保价收购,保险分担。苏达谋欣喜若狂,马上开始创业。

期间,我又帮他规划设计、协调土地流转,联系金融机构贷款,协调落实政策性奖补等等。现如今,他已经将生态种养合作社打造成了一条集种植养殖、有机肥生产、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生态产业链,吸纳贫困户712852017年他的合作社销售额达800多万元,发放分红17.91万元,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脱贫能手。

还有一名学员韦忠勇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因身体原因外出打拼多年依然贫困,是典型的因残致贫贫困户。但他头脑灵活,勤劳肯干。推荐他参加我们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时,他说:我一个残疾人,总是被人看不起,哪还有信心创业啊?我就动员他:谁说残疾人就不能创业!人家看不起你,你更要做好给他们看看!参加完培训,他跟我说:潘总,谢谢你带我出来学习,我觉得,身体残疾了,但心不能残。我要挺起胸膛,干一番事业!在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下,在创业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创办了两个养殖合作社,去年,合作社营收近130万元,纯利达33万元,不仅自家脱贫,还带领周围十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以苏达谋、韦忠勇为代表,上林县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致富带头人。截至目前,我们已为上林县培育贫困村致富带头人303人,村平近5人。其中,有216名学员已成功创业或正在创业,创办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173个,带动全县6000多户贫困户参与特色产业项目,其中有5000多户实现增收脱贫。

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致富带头人队伍也培养起来了,但我觉得,这些还不够,还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于是,我们创建了上林县首个扶贫产业协会党委,成立了10个合作社党支部。每期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我们还成立临时党支部,培养和发现一批党员致富能手。

西燕镇岜独村的卢英光在参加培训时,实地参观了佛山罗南村,这个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集体经济人均分红达6万多元,让他深受启发。回村后,他带领村干部说服群众将全村353户(其中贫困户158户)共1200亩土地统一经营管理,号召村委创办生态果园种植股份合作社,发展四季蜜芒产业。紧接着,又发展蛋鸡、山水牛等特色产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38.4万元,整村实现脱贫。2017年村两委换届,卢英光光荣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继续带领群众奔向小康。

为了提高双培工作水平,我们率先建立起两广扶贫特色产业商会,组织广东20多家知名农业企业家与上林县合作,打造扶贫产业东西协作对接平台。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我们在上林县贫困村率先试点探索成立自立发展扶贫协会、贫困户自立发展账户,调动贫困人口参与产业项目、依靠劳动致富的积极性。

通过实施双培育工程,促进了贫困村的基层党建。上林县有35名致富带头人光荣入党,32名致富带头人被选为村两委干部,6名优秀创业致富带头人担任贫困村党支部书记。 

三年来,在东西协作粤桂携手奔小康行动中,上林县取得了扎扎实实的脱贫效果,贫困发生率降至12.21%,扶贫产业遍地开花,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试点项目更是被国务院扶贫办树立为全国典型,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上林模式

看着上林人民生活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感慨万千,能为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感到万分自豪。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双培模式服务更多的贫困县,用我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谢谢大家!

  

吕 梁 山 见 绿 了

 

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山西省吕梁市林业局局长  郝金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叫郝金光,来自山西省吕梁市林业局。2017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第一站就来到吕梁。他深情地说:我在从北京来的飞机上往下看,看到吕梁山不少地方开始见绿了,生态效益显现。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就是《吕梁山见绿了》。

吕梁是革命老区,一部《吕梁英雄传》写尽了她的赤胆忠心。吕梁又是贫困地区,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互为因果25年前曾名扬四方的拍卖四荒,是吕梁向贫困宣战的重要探索。今天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又一次让吕梁站在改革创新的前沿。

我先从央视新闻报道过、《人民日报》刊登过的一个故事说起。

前年春天,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出了个新鲜事儿,67岁的老光棍贾引明娶了个新媳妇,这事儿不光村里人感到意外,老贾自己也说就跟做梦一样

老汉为啥能娶到新媳妇儿?因为加入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挣了钱,修房子娶媳妇儿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个造林合作社是咋回事儿呢?这个故事的背后,是一篇改革的大文章。

植树造林原本就是中华民族尊崇大自然的美德,在绿化祖国的号召下,义务植树激发了全民积极参与的热情。随着造林绿化标准要求越来越高,造林越来越趋向于公司化运行,这样一来造林质量是提高了,但问题也跟着来了。因为资本化运作富了少数人,大多数贫困户沾不上边,没有找到一条统筹各方利益协调发展的好路子。以岚县为例,那里的贫困发生率当时高达44%。可见,植树造林不仅仅是个增绿问题,更是解决十九大报告里面所讲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党中央要求,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林业工作怎么办?

我们首先在岚县开展调研,总结公司化造林的利与弊,结合吕梁实际,开展试点工作,把公司造林变为合作社造林,把公开招标变为公开议标,把少部分人赚钱变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当年47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一年承揽造林5万亩,参与造林的社员人均增收5000元。

前面说的那个娶老婆的光棍汉贾引明,就是第一个成立的林得财(林业的林,得到的得,财富的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一名社员。从前家里就两亩地,一人吃饱都够呛,哪能娶得起媳妇养得起家!加入合作社后,彻底翻了身,在合作社理事长的撮合下,高高兴兴地迎娶了邻村李二女。

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拉着我的手笑眯眯地说:有营生有老婆,过得不富也还不赖,想不到这辈子家里还能有个做饭的,热炕上还有个陪伴的。陪同的村支部书记风趣地说:贾引明啊,报纸上说你种树种出爱情来,你可真有名啦!

这个合作社48个社员中有45人是贫困人口,他们靠造林务工,当年就脱了贫。

深度贫困和生态脆弱,就好比一枚铜钱的正反两面。尤其是在吕梁,还有采煤沉陷与生态修复的相互矛盾。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岚县合作社造林的成功实践完全可以证明,在一个战场可以同时打赢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场战役。

20168月,林业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到岚县总结试点工作,认为这是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好路子,我们随即出台了推进意见,在工程安排、利益分配、技术服务、金融保险等方面给予严格规范、大力扶持,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严格要求入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不低于60%。在政策引领下,全市迅速掀起了合作社造林新高潮。

    合作社让群众得了实惠,这个成果要想巩固,集体经济必须发展壮大,这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今年3月,我们在深入一线调研时发现,凡是村干部牵头成立的造林合作社,无论是管理措施,还是造林效果都胜人一筹。为此,我们在石楼县推广支部+合作社造林模式,调整生产关系建立了村、社、员三者分配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出了吕梁生态扶贫的升级版,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群众参与造林的积极性,从前是要我造林工作推不动,现在是我要造林势头挡不住。今年石楼县除14.5万亩退耕任务全部完成外,又追加了6000亩,全县146个村靠支部+合作社的模式,让集体经济破了零。

别看合作社造林给大多数农民带来实惠,但林牧矛盾还是突出。在石楼县和合乡调研座谈会上,我给他们讲:国家生态补贴是要让生态好起来,不能一边领着国家生态补贴、一边放牧再破坏生态,何况整乡退耕后,自己的地自己栽,自己的树自己管,谁还让你到别人家地里放羊呢!接着又给他们算了两笔账。第一笔算给乡村干部,全乡退耕还林人均可得2000元,全乡养羊人均可得200元,何况得实惠的还仅仅是养羊户。第二笔算给养羊户,一个劳动力养一群羊,一年能赚8000元,而造林务工3个月的工钱就能超过这个数,剩余时间还可以打工或干别的农活。座谈会一散,土社村农民芦文青高兴地说:原来我们只顾算眼前的帐,自己的帐,开了这次会,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国家对我们这么好,我们也应该有点觉悟。回去马上卖掉自己的86只羊,加入了造林合作社。今年,他退耕还林81亩享受补助40500元,合作社务工收入9400元,外出打工收入14500元,全家4口人均收入16100元。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全乡养羊户迅速行动,除428只实施圈养外,其余的全部卖掉。和合乡禁牧的办法,其他乡镇争相效仿,目前该县有5个乡镇已全部禁牧。从前是要我禁牧有怨气,现在是我要禁牧很乐意。

今年82日,我们在石楼县召开现场推进会,把合作社造林加支部、造管营结合能禁牧、村社员分配都兼顾、两战役双赢快致富的做法,在全市迅速推广开来。

目前,全市已成立造林合作社1121个,吸收贫困农户20592户,完成荒山造林330万亩,占全省任务的41%,退耕还林230万亩,占全省任务的64%,森林覆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递增,林地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62.8%。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至少获得退耕奖补、造林务工、森林管护、苗木销售、经济林提质增效、合作社利润分红等六个方面的收入,有7.6万人靠这六项收入脱了贫,直接受益贫困人口40万以上。

两年多的实践,吕梁探索出一条荒山增绿、群众增收的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赢之路201612月至2017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先后三次肯定吕梁的做法,并做出重要批示在全国推广。2017925日,全国林业生态扶贫现场观摩会在吕梁召开。

吕梁山增绿了,老百姓增收了,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改善,每年平均降水量增加81.8毫米,流入黄河泥沙量减少700万吨,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山西省生态质量改善全国最快,《山西省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分析报告》显示吕梁市生态质量改善全省最好

生态也是生产力,生态好了投资商也多了,吕梁连续五年招商引资名列山西前茅。产业转型升级势头强劲,大数据产业发展迅猛。今年前三季度非煤产值首次超过煤炭产值,旅游产值增速全省第二。

生态建设带动生态扶贫、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让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更加深刻。金山银山不是单纯的物质概念,而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落点。

我们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三年时间苦干实干加巧干,让荒山荒坡全部绿起来,让陡坡耕地全部退下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逐步鼓起来,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坚定信念,奋发进取,埋头苦干,再立新功!

谢谢大家!

 

心系家乡父老,践行精准脱贫

 

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党支部书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叫李士强,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我汇报的题目是:心系家乡父老,践行精准脱贫

我们村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偏僻闭塞。目前,全村718户、30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455人,人均耕地不到一亩。直到2011年底,人均年收入仅2700元,是冯营乡出了名的贫困村。

对于贫困,我有着深切的体会。当年,我们全家七口人住在冬天进雪、夏天漏雨的两间破土坯房子里。记忆中,从小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上中学时,为了一块两毛钱的学费,赤着脚冰天雪地里去拉板车挣钱。像我这种情况,也只是村上的一个缩影。

缀学后,我先后干过掏粪工、挖沙工、泥瓦工,后来外出务工,通过多年打拼,事业上有了一些成就。每次回到家里,总会看到乡亲们期盼的目光。这些年来,我得到了许多发展机遇,更得到很多荣誉,这些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我受党教育多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富而思源,把我们村扶贫责任扛在肩上,帮助乡亲们彻底摆脱贫困。

201112月,在父老乡亲的期盼中,我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李寨村集体经济企业为零,还欠着外债,人心散,没生机,四间岌岌可危的村部跑风漏雨,村容村貌脏乱差。农民靠天吃饭,部分村民还在温饱线上徘徊。

村民刘廷运一家,可以说是村里有代表性的贫困户了。当我第一次走进他家,满头白发的他正艰难地摸索着农活,屋子里空空荡荡,连个凳子都没有。看到这样窘迫的生活,我的心猛地一颤。老刘快80岁了,老伴去世早,儿子又遭遇车祸身亡,雪上加霜的是,儿媳也离开了他们,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到年迈的老刘身上。他的孙子刘铁棒外出打些零工,帮爷爷分担,勉强维持温饱。孙女刘玉霞初中辍学也准备外出务工,只有小孙子在上着小学。看到这样的家庭情况,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同志们,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离开老刘家时的心情,我的心在滴血!我是共产党的干部,是有一碗饭也要分给别人半碗吃的人,看到家乡父老艰苦的环境、简陋的条件,看到这些极度贫困、快要失去希望的兄弟姐妹,看到贫困孩子那渴望上学、能直戳到心窝子里的眼神,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不带领乡亲们甩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我上对不起党、下对不起群众。就是豁出全部的心血,也要趟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来。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脱贫攻坚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选优配强支部班子,把党支部建成向贫困宣战的战斗堡垒”“先锋队,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所在。

为了贯彻精准方略,上任伊始,在县领导的支持下,我带领村支部班子揣着一颗不脱贫不回头的心走家串户,在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与乡亲们话脱贫、聊发展,从村民心中找答案。凭着一双铁脚板和一片赤诚心,鼓舞了贫困群众的斗志,也让支部一班人的决心更加坚定:脱贫攻坚,一头连着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一头连着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将首次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有多大的历史意义,我们能成为最基层的践行推动者和贡献者,那是多么的光荣!能够投身这场战役,真是人生之大幸!面对这样一个蕴含使命和荣光的时代,唯有尽锐出战、扎实行动、不懈奋斗,赢来不含水分、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果,才能不辜负党的重托,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期盼。

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支部班子群策群力,党员干部不辞辛劳、不怕困难,立下愚公移山志,拿出红旗渠人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气魄,凭着焦裕禄同志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韧劲,不断强化准、实、严的工作作风,把中央的政策、本地的安排落到实处,真正把脱贫攻坚的每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底,抓出实效,抓出成果,下足绣花功夫,不落一针、不跑一线。

六年来,我们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成立蔬菜、红薯、果树、苗木等7个专业合作社,建设支前粮车间、三粉加工厂、服装加工厂、光伏发电4个集体企业,建起69座温室大棚,研发56个农产品品牌,创造就业岗位1100多个,采用村民入股合作社的形式,确保每年都得到分红;解决贫困户就业,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拉长了农产品的产业链,又可以作为兜底贫困户的保障;组建李寨农业发展公司,实现土地全部流转,既让优质农作物规模化生产,又让农户得到流转收入,年底有分红,务工有收入;我们还实施架起回乡创业桥梁、提供创业优惠政策、优化回乡创业环境三项激励措施,吸引了村里26位打工能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汇聚脱贫合力。

贫困户李志田,常年在外务工,照料家庭的担子全都落在妻子刘霞一人身上。他们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先天脑瘫,日子几乎都在床上度过,女儿云梦和老三成成在上高中,成绩优异,给这个穷困的家庭带来了希望。为了给大儿子治病,这个家早已一贫如洗,面对两个孩子的学费,一家人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得知这一情况,我们立即召开村班子会议,决定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拿出一万元对这个家庭进行帮扶。当刘霞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这延续希望的学费时,泪水早已像断了线的珠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不住地点着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家的困难,这几年,村里为刘霞一家做了免费健康体检,帮助其享受一站式医疗服务,纳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并享受免缴新农合;为他的大儿子申请残疾人生活补贴,帮助两个学生申请助学金;他们家还享受产业分红以及低保待遇;刘霞也被安排在村集体企业就业,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现在的刘霞笑容满面,逢人就讲:我们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党的政策这么好,村里又对我们这么照顾,以后真是有享不完的福喽。

不只是刘霞一家,在与贫困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以党建引领、产业扶贫、基础建设、扶贫扶志、惠及民生为抓手,以绣花之功精准扶贫,累计投入1.3亿元,每年办好十件实事 实现了家家通上自来水,户户用上天然气;完成修桥6座、铺路32公里等多项民生工程;建成1100平方米古色古香的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敬老院和幼儿园,全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改扩建村小学和卫生室,全村70岁以上老人246名,每年领取6003600元长寿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杜绝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彻底改变了李寨村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新变化。

今天的李寨村,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基础设施全完善、全村耕地全流转、种植结构全优化、扶贫兜底就业收入全保障,达到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五倍,今年可超过14000元。昔日的贫困村已经蝶变为今天的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基本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试点村。

再看看刘廷运,已在村集体企业就业,全家4口人全部进入低保救助,每年领取低保救助金7392元;享受村集体经济蔬菜大棚、光伏发电及企贷企用分红;每年还能领到长寿基金;他的6.6亩耕地流转到后,每年又可得到6600多元收入;上初中的孙子每年得到村里的助学金,直到大学毕业。总的算下来,他家年收入可达4万多元,顺利实现了稳定脱贫,日子越过越好。就在前两天,知道我要来北京了,老刘专门找到我,握着我的手不停念叨: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你们救了我们全家,感谢党,感谢习近平总书记!

握着老刘的手,我的心里不住感慨:只要我们基层干部肩扛责任、辛勤工作,与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扎实成效,只要我们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就能带领群众在实干苦干中实现脱贫致富。

此刻,金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我们村里已是瓜果飘香,丰收在望,乡亲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为了确保脱贫成果,让乡亲们的梦想更甜蜜,我们将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乡村振兴20字方针和总书记五个振兴要求,实施总投资8880万元的振兴乡村十件实事和启动一期200套村民安置房美丽乡村建设,确保2020年人均收入突破两万元,把李寨村建设成为让城里人来了都不想走的美丽家园,带领全村父老乡亲,携手迈向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

谢谢大家!

  

 

援藏高原行 教育助扶贫

 

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援藏高原行 教育助扶贫》。

2015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对大力支持藏区教育作出重要指示。一年后,上海首次选派大规模教师队伍采用定点组团的方式援藏。当时,我是上海师大附中副校长。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是:担任日喀则教育局副局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并作为队长带领40位上海教师,奔赴日喀则市开展为期三年的教育援藏工作。

任务来得突然,甚至来不及事先与家里有个商量。我和妻子都是80后独生子女,家里两位老人长期患病;岳母还在化疗过程中。新学期开学,女儿就要上小学了。我想了想,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了任务情况,也说了自己对家庭的牵挂。差不多有半分钟,妻子在电话里说:家里我撑起来,你放心吧!这种坚定,给了我最为渴望的支撑。

出发那天是父亲节,前一天晚上,我参加完女儿妞妞的幼儿园毕业典礼,晚上她搂着我的手臂,一遍又一遍的问着,爸爸,你为什么要离开我,为什么要去西藏。我抱着她,编织着孩子能听懂的话语:在世界最高的地方,有一群哥哥姐姐,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老师,他们比你更需要爸爸的帮助。

一个尴尬的遭遇,带来德育培养的创新

和许多初到高原的人一样,好长一段时间,高原反应让我成天像患了重感冒那样不适。早上起床,心慌气短。办公室在3楼,中途要歇一下才上得去。对这些困难,我是有思想准备的。然而,遭遇的第一次尴尬,却让我始料未及。有一天,当我推开男厕所的门时,一位女孩子突然低着头冲了出来,可能是因为羞愧,从她压得很低的帽檐下能看到一张涨得通红的脸。事后,我询问后勤人员才得知,由于不文明的习惯,石子把大部分厕所都堵上了,全校室内仅仅开放了一个厕所。这时我想起了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要来个厕所革命,让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于是,我做出了一个让受援学校教师惊讶的决定,亲自带着老师们去疏通全校的每一个厕所,让文明素养成为教育扶贫的第一课。

我这样做是为了让老师们在行动上统一思想,教育扶贫的根本在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更多的是素养养成的教育,我们不能做只管肚子,不管脑子的事情。知识教育可能是教育援藏的重要任务,但是立德树人,才是教育扶贫的根本大计。因此,在受援学校我采取了一系列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比如:组织学生们唱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带着孩子们到乡村走访我们的扶贫攻坚帮扶点,让他们了解,幸福的生活,惠从何来;通过改善教育教学环境,维修太阳能浴室、扩建学生食堂等一系列举措,营造美好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一天中午,我在学生食堂检查就餐情况,看到学生志愿者在认真地收拾餐余垃圾,突然发现其中一个是前不久刚去访问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他好像也认出了我,在经过我身边的时候,对我轻轻的说了句谢谢你,上海援藏老师。我顿时感到,教育的力量在于感化,扶贫攻坚就是让所有人携手走向幸福的美好生活。

一次谈话的冲突,掀起教育援助的革新

每一名援藏教师,都是带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到脱贫攻坚战来的。但是,一次谈话的冲突,却给了我一个不怎么完美的开局。当我满怀信心,充满激情地找本地教研组长交流时,她对我提出的区域教研、远程教学、教师培养等等丝毫不感兴趣。只留下一句,我觉得这不太会有用结束了我们的交谈。

当理念和实践发生冲突时,我并没有放弃,我坚定地认为,教育扶贫,不是一两个教师,顶岗上课,而是以点带面,用一个个示范基地,带动一个区域的全面提高。

我们不争论,不推诿,你不相信,我便做给你看。

我带领着老师们,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基层调研考察,到海拔4700米的仲巴县,到中印边境的亚东县,到人迹罕至的珠峰脚下定日县。

没有教材,我亲自主导编写校本教程、教师培训课程;偏远乡村师资不足,依托信息化,我搭建起了一个又一个远程教学点;缺乏管理经验,我以身示范,带教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教育管理干部。印象很深的是,2017年的年底,连续十多天的高烧不退,咳嗽不止,每天唯一能吃得下的就是萝卜干就稀饭,高原感冒让我苦不堪言。那天晚上吊完盐水已是8点多,外面温度是零下十几度,头晕目眩、四肢无力的我努力地爬起来要去给青年教师讲课。医生对我说傅校长,你的感冒已经持续一周多未好,肺部出现了感染,如果不好好休息,高原肺水肿是会威胁到生命的。作为一个已经在高原上工作近两年的人来说,我知道医生的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可是我一想到,临近期末,老师们白天都有教学任务,好不容易晚上抽出时间来,绝不能让他们失望。一阵冷一阵热地走上讲台,我却突然来了精神,那天晚上的课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虔诚去点燃一片片教育的未来。

短短的两年时间,一个又一个日喀则市级的名师工作室建立了起来,一个又一个教育联盟建立起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骨干教师成长起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刚才提到的那个教研组长,在事实面前很快转变了对区域教研、远程教学的态度,她如今已经是地区汉语言教学的学科带头人,她主持编写的汉语言中考复习用书,已经成为地区炙手可热的紧俏货,拉萨的家长、山南的教师都纷纷跑到我们学校来求取真经

有一段媒体评论这样描述我们的工作:新时代,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教育援建?扶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是其中的一环,却不是孤立的一环。站高一步才能加快教育援建的引擎。再好的只有融入水中才能吸收,而傅欣将融入了当地学情、社情和文化的中,融入每个人的心中,自然厚植生根,水到渠成。

一个孩子的处罚,牵动上海阿爸的真心

教育扶贫工作,总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有一次,一位藏族班主任老师冲进我的办公室,充满怨气地对我说,校长,这个孩子要是再进我的班,我就辞职不干了。我从她一直红到发根的脸上不难看出她此时的愤怒。我一打听才知道,她的班上,一个福利院的孩子,把老师和同学打了,吓得出逃三天三夜没回来,实在熬不住回来了,她气得不让这个孩子进课堂。大家不要责怪这个班主任,在这之前的一年里,这个班主任把自己的孩子托付在拉萨亲戚家里,像妈妈一样地陪着这个福利院孩子,带他吃,带他玩,可以说是呵护备至,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亲。

其实我知道,这个孩子的情况,不是个案。全日喀则市有六分之一的福利院孩子在我们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福利院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5%以上,这一直是本地教师的一块心病,拒绝接受这些孩子的呼声非常高。我带着本地教师和援藏教师利用休假日的时间来到福利院,开展成长陪伴行动。面对孩子们好奇而又胆怯的双眼,我对他们说,我就是你们的上海阿爸。记得中秋节前夕在福利院举办的欢庆晚会,那天正是我女儿的生日,我对着孩子说了一段题为永远不要放弃的祝福词。我告诉孩子们,在北京,有一位习爷爷,他时刻牵挂着每个孩子的成长。我告诉孩子们,有一个女孩,跟你们年纪相仿,她的生日,爸爸不能陪在身边。我告诉孩子们,她的爸爸也就是你们的上海阿爸,会关注着你们的成长,所以请你们永远不要放弃自己。

100多个孩子,如果教育不去坚守它的公平,可能就是未来一百多户贫困人口。教育扶贫,虽然不像其他很多扶贫工程,能够立竿见影地看到数据增长,但是,教育扶贫又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百年大计,只有通过教育,实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才能让扶贫开发效果可持续,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彻底脱贫。每一个需要我们的孩子,都牵动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

一次珠峰下的下乡考察,立下坚守教育的梦想

一次送教下乡的经历,让我了解到在珠峰脚下,喜马拉雅山南麓还有二个边境自然村,那里的学校按照国家的正常师生配比,小学一个年级才只有一个教师。当地教育局的领导跟我说,当地的老百姓都非常热爱家乡的土地,但要让他们留得安心,留得踏实,就要让那里的娃娃能读得了书。当我走到边境线上,看到升起的一面面五星红旗的时候,那种使命和责任感便油然而生,真正领会和感受到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意义。为了祖国的边疆稳定,为了边境线上老百姓的安定团结,我们就一定要把教育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带上教材,扛着设备,走遍了日喀则市边境一带的每一所学校,尽我最大努力践行教育公平,力图帮助每个县建立起自己的教师培训体系,共享上海的教学成果资源,拉近两地的教育发展的差距,让同一片蓝天下,西藏和上海两地的孩子站在同样起点的教育水准上。

当我走到一个个乡村小学和贫困县中学时,当地的领导和老师拉着我的手说,这些年国家教育投入越来越大,学校硬件建设条件是越来越好,可是我们就是缺老师啊,特别缺优秀的教师。这让我更坚定了内心的信念,扶贫攻坚的队伍中,教育绝不会缺位。面对着延绵不绝的边境山脉,我念出了自己的诗句,它的最后两句是:圆我教育情,执教御国门。

谢谢大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