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林业建设 > 林业产业

从“四个维度”助力森林生态产品价值高质量实现

  • 发布日期:2024-05-22 09:21
  • 来源: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实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构建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关键。森林生态产品可分为三大类:供给服务类产品,如木材、果品、油料及饮料调料等;调节服务类产品,包括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和释氧等;文化服务类产品,如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休闲游憩等。通过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可以协调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以下将从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市场化运营四个维度,探讨系统提升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确保森林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支撑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多样性。

  提供优质物质产品,提高森林供给类产品价值实现力度

  通过丰富产品供应、保障产品质量及强化市场推广,不仅有助于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也能促进林业产业的长远发展,提升供给类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程度,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进步。

  增加更丰富、更优质的森林生态物质产品是提升供给类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的关键。我国拥有超过34亿亩的森林资源和8000多种木本植物,这些丰富的资源需要通过持续不断优化林种、树种和产品结构,不断挖掘和培育,逐步构建多元化的物质产品供应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生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为保障森林果品、油料、饮料、调料、药材等各类生态产品都能达到高标准质量和环保要求,必须实施严格的林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持续管理产地和生产生态,健全数字化全生命周期产品溯源。

  强化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是提高消费者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认同的关键。通过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和推广林产品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促进森林生态供给类产品的市场化交易和溢价,显著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浙江省丽水市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采用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模式,成功推行以“丽水山耕”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品牌管理,严格控制产品品质并实现全程质量监控,不断推进产品营销和迭代,产品平均溢价率超过30%。

  加大绿色金融创新,突破森林调节服务类产品价值实现难度

  调节服务类产品通常涉及公共和准公共生态产品,由于其特性,这些产品往往难以获得传统金融体系的有效支持。要解决森林调节服务类产品价值实现难题,促进森林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关键在于加大绿色金融的创新力度。

  扩展准公共性生态产品权益交易,激励社会资本进入。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激励更多私人和企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和恢复项目。同时推进林业碳汇等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交易,如陕西省首单CCER林业碳汇项目2024年在商洛市成功签约交易,交易二氧化碳减排量10万吨,金额420万元。其次,实施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分类补偿制度也至关重要,如浙江省自2004年起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累计提高补偿标准12次,从每亩8元提高到每亩最低36元、最高55元,20年来累计投入补偿资金220余亿元。

  针对公共生态产品需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丰富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的融资选择。以碳汇生态产品为例,我国CCER机制于2024年1月24日重启并形成了碳汇交易市场,为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提供了路径和方法。但是碳汇项目的开发条件仍然严苛,碳价较低导致收益无法匹配开发成本。为此,需要推动碳汇金融创新,开发碳汇保险、基金等相关金融产品,进一步突破林业碳汇产品的融资和价值转化。

  积极引导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公众、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森林公共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促使GEP保值和增值。例如,浙江省嵊州市交通投资集团发展有限公司在浙江农林大学支持下,通过创新森林调节服务生态产品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在贵门乡率先实施了“森林GEP+绿色共富项目”,获得农发行嵊州市支行9.5亿元的授信,资金用于开展贵门乡的绿色共富项目,包括森林养护、低效林改造、林道建设、油茶林提质增效、森林康养和乡村开发建设等方面。这种模式已在绍兴市嵊州市和新昌县多个乡镇成功推广,累计授信金额超过60亿元,有效促进了森林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金的转化。

  加强跨行业合作,促进金融资本与生态项目的有效对接也非常关键。建立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提供项目信息的透明化,使金融资本能更准确地评估投资项目的生态效益及经济回报,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进入这些领域。

  促“生态+文化”融合发展,拓展森林文化服务类产品价值实现广度

  拓展森林文化服务类产品的价值实现广度,是森林生态产品价值高质量实现的重要途径。尽管当前森林文化服务类产品已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但是其文化和休闲旅游潜力仍未被充分挖掘。

  因地制宜提升森林生态旅游设施。通过改善通往森林的交通与观光休憩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高品质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全季节特色生态旅游线路,促进森林生态旅游价值的创新转化,以提升森林生态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扩大市场影响。

  构建全生命周期森林康养产业体系。通过延长森林康养旅游产品的供应链,推动养生、养老、休闲、健身和体育的深度融合,可以促进森林康养与养老、体育产业的跨界融合。这不仅能够提升森林康养产业的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还能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康养体验,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森林康养需求。

  开发和推广森林自然教育项目。通过设立自然学校、组织生态工作坊等森林自然教育项目,可以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满足其森林生态体验、研学教育需求,提升公众对森林生态系统价值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加强森林文化产品品牌建设。通过森林音乐会或艺术展览等森林文化体验活动,有效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引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不仅提升公众体验感,还可以扩大森林文化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

  增进市场化运营思维,延展森林生态工程项目类价值实现深度

  森林生态工程项目,如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低效林改造,对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增加生态产品的价值起到关键作用。这些项目不仅恢复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筑牢安全生态屏障,而且也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重要手段。为确保这些项目能持续提供生态产品,需要建立明确的投资与回报机制。

  构建“谁投资、谁受益,谁治理、谁得回报”的机制不仅是推动生态工程项目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激励各方积极参与的关键。

  以浙江省水利厅主导的安吉县黄浦江源石门坑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竹林抚育、坡耕地整治、坡面水系治理及水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并推动了地区生态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2024年3月20日,这一项目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安吉正式签约,浙江绿郡龙山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3328万元,获得了石门坑生态清洁小流域河垓区块的水土保持生态旅游资源6年的开发经营权。所得资金专项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和推动地方共富,解决了以往水土流失治理中资金投入无回报的问题。生态工程项目的价值实现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总而言之,在提升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从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市场化运营四个维度系统推进。通过科技应用、政策创新、绿色金融、资本参与和运营管理提升绿色生产力,确保森林生态产品为人类福祉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从而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

  (本文作者王懿祥系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史琰系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王懿祥 史琰 2024.05.21 03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