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林业建设 > 自然保护地管理

海南铜鼓岭保护区深挖绿水青山“身价” 探寻治理与发展新路

  • 发布日期:2024-08-21 08:52
  • 来源:

  峰峦起伏、山鸟时鸣,碧海连天。8月19日上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及全国各省级平台“探寻新质生产力·海南行”采访调研活动的编辑记者们在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海南特有物种接连“相会”,沉浸式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趣。近年来,随着保护体系日益完善,铜鼓岭自然保护区内栖息鸟类数量翻番,珊瑚种群数量增加三成,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为更好地推动“两山”转化,今年7月,保护区启动陆域碳汇本底资源调查与监测,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 李厚青 摄


  “刚刚那棵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树,叫‘海南大风子’。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海南特有种,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铜鼓岭的大风子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种群结构,这在其他地方不多见。”

  “铜鼓岭的山林里,有金毛狗。我说的可不是‘汪汪队’的狗,而是一种和恐龙同‘辈分’的蕨类植物,因为它粗大的根部长着金黄色绒毛,神似趴着的金毛狗而得名,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学习强国”调研团成员认真聆听讲解。记者 李厚青 摄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一路上山,作为向导的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陈颖骞向“学习强国”采访调研团的编辑记者们如数家珍地介绍起保护区内的特色物种。登上山顶回望,不远处就是连天碧海。

  “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山林只占不到20%,超80%的面积是海。山上的热带滨海雨林(又称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生态系统和栖息在其中的野生动植物,海边的海蚀地貌,海里的珊瑚礁及其底栖生物,都是保护区的保护对象。”陈颖骞说,这几年,海南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向绿图强。保护区管理处也以实际行动贯彻海南省委、省政府决策,牢牢坚守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底线。


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 李厚青 摄


  一组数据,成为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生态“家底”日渐丰厚的生动佐证。

  2023年,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监测记录到的鸟类种类数量有176种,6年前,这个数字只有52。2023年,保护区内珊瑚种群数量有144种,比2019年监测到的77种几近翻番。保护区还是2000多种陆地和海洋生物物种栖息的家园,包括海南苏铁等10种国家濒危保护植物、46种海南特有的野生植物和41种国家Ⅰ、II级重点保护动物。


翻石鹬。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调查工作队供图


  “前不久,动物资源调查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新发现13种动物物种。”陈颖骞说,翻石鹬、橙头地鸫、鳞头树莺、巨嘴柳莺、白腹鹞、赤腹鹰、白斑军舰鸟、彩鹬等8种鸟类动物,和海南尖喙蛇、哀鳞趾虎、半叶趾虎、古氏草蜥、紫沙蛇5种爬行类动物,全都是保护区首次记录到的物种。

  半叶趾虎。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调查工作队供图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承载着探索绿色发展模式的使命。如何在维护独特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更好地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在一个月前,7月10日,一家网上超市开张了。这家超市售卖的“商品”可不是随处可见的寻常货物,而是具有抵消碳排放功能的林业碳汇产品。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都在努力进行碳减排和碳清除。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是公共交易中具有商品属性的稀缺资源,而林业碳汇等CCER(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产品与碳排放配额具有同等的价值,企业可以购买、使用CCER来抵消超额的碳排放量。

  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规制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一个绿色的新兴市场逐步释放潜力。

  这个由海南省林业局指导、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发建设的海南林业碳超市,就是海南探索“两山”转化的一次尝试。实施林业碳汇交易,有利于进一步发掘热带雨林生态价值,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林业碳汇交易新机制。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正“摩拳擦掌”加入这条绿色“新赛道”。


  “今年,保护区正推进陆域碳汇本底资源调查与监测,坚持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摸清‘家底’,掌握陆域碳库及碳汇组成情况、分布格局、变化趋势、挖掘潜力。”陈颖骞表示,保护区还将参与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工作,开展保护区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开展碳汇监测、碳汇核算,为建立海洋碳汇资源管理综合平台提供支撑。

 (来源:“学习强国”海南学习平台 作者周静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