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媒体聚焦

久久不见久久见 山水留情更动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三周年一线见闻

  • 发布日期:2024-12-17 10:40
  • 来源:

  当一只小鸟翱翔在海南热带雨林上空时,青翠茂密的雨林就在下方,温和湿润的微风在羽翼边流动;当一群海南长臂猿在雨林中鸣唱时,熹微的晨光是合唱最闪耀的背景,晶莹的露珠是合唱最忠实的听众;当全村黎族群众离开世代生活的热带雨林时,留下的是保护雨林的坚定决心,带走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3年来,珍贵的热带雨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稳步恢复至7群42只,园地融合发展蹚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久久不见久久见,山水留情更动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一山一水、一情一景,宛如一首动人的旋律,萦绕在心头,令人沉醉。


国家公园中的瀑布


  追猿:

  行进在雨林资源保护的路上

  “我们天不亮就要到达海南长臂猿经常活动的区域,听到它们的叫声,就要紧紧跟着。它们在树冠移动速度非常快,想要跟上很不容易,有时还会受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科普宣教办公室工作人员韩文涛,回忆着过去15年来进行海南长臂猿野外监测的日常。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当之无愧的旗舰物种。作为海南岛真正的“原住民”,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的指示物种。


海南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以清亮动听的叫声闻名,被誉为“雨林歌王”。每天清晨,海南长臂猿家庭会“大合唱”,由一家之主领唱。通过歌声,宣示领地主权,同时紧密族群间的关系。

  这群热带雨林中的精灵,曾经几乎灭绝。

  2003年,首次拉网式大调查发现,海南长臂猿仅存2群13只。2005年,海南长臂猿监测队正式成立。在多年的保护监测中,海南长臂猿种群得到恢复。2019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时,海南长臂猿数量已达到4群30只。

  “目前,海南长臂猿仍然是全球唯一不足100只的极度濒危灵长类动物,在一代代保护者前赴后继地努力和尝试下,重生之路正越走越稳。从最初对海南长臂猿的纯人工监测,到现在用红外相机搭配声纹设备,实现了全天候追踪监测。成立由护林员、社区居民组成的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开展日常监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党委委员齐旭明介绍。

  为了重建海南长臂猿的家园,霸王岭分局针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破碎、退化等情况,大力改善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质量,补植海南长臂猿喜食乡土树种,如高山榕、重阳木等,增加海南长臂猿食物来源。

  “分局还通过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在专业攀树师指导下,搭建6条绳索廊道,帮助海南长臂猿在分割的栖息地间自由行动。联合科研机构、保护组织及省内各保护区,每年开展野外同步大调查。”霸王岭分局副局长钟育飞介绍。

  “目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7群42只,这是我们一只只亲眼看到的。相信有国家公园的机制保障,还有不断加大的保护力度,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一定会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说不定将来整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都会变成海南长臂猿的‘家园’。”韩文涛信心满满。

    求知:

  科学研究助力国家公园建设

  “工作中最自豪的事,就是给小朋友们进行科普宣传,向他们传播保护热带雨林的理念。”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生态保护科工作人员刘季,回忆起在鹦哥岭近9年的工作经历。

  鹦哥岭地处海南中部山区,是海南岛第一大河流南渡江的发源地,被称为“琼中水塔”,也是海南天然热带雨林保留最完整、最原始的区域之一。得益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设立,海南中部山区分散的自然保护区得以集中连片,形成连贯的生态廊道,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正在稳步提升。

  “近年来,鹦哥岭累计发现科学新种50个,如海南肿脉弄蝶、伯乐树等,出版印制科普教育读物10部。同时,依托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及研学步道,近300家单位前来开展自然教育、研学活动。自国家公园成立以来,接待的自然教育、研学等访客达2万余人次。”刘季介绍。


科普巡讲大篷车


工作人员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神秘的热带雨林,宛如充满着无限奥秘的宝盒,等待着人们去探秘。

  “尖峰岭林区是我国现存连片面积较大、保护较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被誉为‘热带北缘生物物种基因库’。”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尖峰岭国家生态站副站长周璋介绍。

  尖峰岭国家生态站建于1986年,主要开展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研究工作,探索并揭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理。近年来,尖峰岭生态站加强研究和观测,发现7个新物种、10多个海南新分布物种,改进了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方法的区域估计模型,揭示了热带雨林采伐后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非线性变化轨迹特征等,有力支撑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


尖峰岭片区风景优美,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每公顷海南热带雨林每年平均可吸收1—2吨碳,且碳汇能力逐年增长。”周璋表示,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海南热带雨林还将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

  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宗铸也在持续关注海南热带雨林的碳汇情况。“经过核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2年度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2080.40亿元。‘开发以热带雨林为核心的碳汇产品’已被列入海南省政府重点工作事项。”

  今年7月10日,在热带雨林碳汇交易暨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上,海南3家公司认购了合计35万元的热带雨林碳汇,碳汇交易应用场景得到极大拓展。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通过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积极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国际合作和社会参与。“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汇集3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建全球智库,获批成立海南保护与发展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表学术论文31篇、出版专著6部、实施系列科研项目117项。”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副理事长刘世荣介绍。

  携手:

  合力推进生态美百姓富

  “土生土长的地方肯定怀念,但那里路不通、通信信号没有、电没有,做什么都不方便。”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银坡村村民符国灵在搬离处于国家公园核心区的道银村后回忆。

  道银村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核心地带,加上附近的坡告村,是海南省最后两个没有通公路的村庄。为了保护核心区自然环境、助力百姓脱贫致富,2017年,道银村、坡告村被纳入海南省首个生态搬迁项目,两村30户村民迁入距离白沙县城不到20公里的银坡村。

  符国灵作为鹦哥岭分局的护林员,搬迁后还能在日常巡护中回到道银村原址看看。曾经被村民们砍山开荒种下的橡胶林,也在搬迁时改种了坡垒、油楠等本土树种,曾经的村庄如今已和森林完全融为一体。

  而搬迁后的新村,一排排的小洋房,配套建设了篮球场、健身区域、共享农庄、文化长廊,“一间瓦房三石灶,一条野藤挂家当”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9个市县中,白沙黎族自治县是涉及面积最大的市县。近年来,白沙坚持保护为先,围绕国家公园保护建设,推动‘园’‘地’融合发展。坚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限制人类活动,在全省率先完成核心保护区村庄整村生态搬迁,加快恢复雨林生境。”白沙黎族自治县委书记邓伟强介绍。

  白沙着力探索绿色产业发展,在全省率先搭建“两山”平台,摸底盘活热带雨林和其他各类生态资源,创新“两山”贷、“GEP”贷、林业碳汇、茶叶碳标签等多个海南首单经验,打造形成兰花、菌菇、油茶等一批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其中野生茶资源开发与保护利用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和热带雨林特色资源紧密结合的旅游经济、农文旅联动发展的健康经济,以及生态底色加持的农产品加工、优质水利用和南药产业经济,蹚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海南兰花娇艳欲滴



兰花产业推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今年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公众开放日,五指山椰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被称为“茶姐”的郑丽娟积极和客商洽谈,获得广大客商高度认可。

  近两年,郑丽娟专注于海南雨林大叶茶的有机生产,推进茶旅融合。借助五指山市大力发展大叶茶产业的契机,积极选种育种,落实土地扩种海南本地大叶茶,举办早春茶开采活动。“今年,我还要根据新的茶叶种植标准,把现有茶园管护好,推动茶叶产能提质增效,发挥企业生产优势,举办更多茶叶培训班,帮助更多茶农提升产能、提高收入。”

  “许多客商都对海南茶园兴趣浓厚,想要实地体验。如果能做好茶旅融合,从茶产业宣传推广、茶旅融合发展、产业小镇打造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拓宽产业附加值,市场会越来越好。”郑丽娟坚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