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汇聚海南自贸港建设文化力量

  • 发布日期:2023-06-29 10:44
  • 来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海南历史文脉,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海南完善政策制度,加强区域协同,挖掘非遗文化价值,切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汇聚文化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对建设地方公共文化、振兴区域经济、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2023年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海南非遗是“南溟奇甸”的记录者,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保存好海南发展的历史记忆。今年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5周年,海南正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海南历史文脉,提升地区和民族文化价值,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重要举措。

完善政策制度

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高质量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在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基础上,国家各部委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制度,调整完善非遗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推进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深化推进传统工艺振兴,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筑牢了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的政策制度保障。我国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180个缔约国之一。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非遗保护传承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政策法规日趋完善,保护体系逐步健全,理论研究水平迅速提升,队伍建设正在加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同发展的保护工作局面正在加速形成,非遗保护已经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进入了注重高质量发展、系统性保护阶段。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人们生存观念和消费模式的改变,作为中国几千年传统农耕文明积淀的非遗,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非遗保护、传承地区之间出现明显差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布不均,传承人面临断层;非遗的传播力迅速提升;非遗数字化建设能力逐步增强等。

海南积极融入高质量发展大环境,修订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印发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海南省非遗保护“十四五”规划》等。2022年5月31日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填补了省文化立法的空白,非遗保护的政策制度日趋完善,系统性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强区域协同

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非遗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优秀传统文化互动共享理念增强。非遗作为区域协同的文化黏合剂,积极融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是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遗保护传承,加强区域协同。中国是RCEP成员国,与东盟各国地缘相近交流频繁,双边文化相互交融。海南处于连接中国和东南亚的中间节点,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圈定的五个省市之一,具有文化国际传播的地理位置优势,应做好顶层设计和全面布局,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平台,重点在旅游、人文交流等领域,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沟通交流和合作。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还提出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海南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2021年9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入选第一批国家公园,旅游业是海南的主导产业之一,海南宜重视发挥非遗的文化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双遗产”申报,发展“非遗+雨林旅游”产业,将“非遗+雨林旅游”塑造成海南旅游的金字招牌,既服务好国家战略,也满足人民群众对海南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当然,非遗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对乡土文化和民间智慧的认同守望,全面乡村振兴也包括对乡村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农业文明的守护,非遗也将成为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增加人口就业、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

挖掘文化价值

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汇聚文化力量

非遗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并长期流传下来的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文化价值。新时代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要在守正与创新中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创新利用非遗就是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深度挖掘非遗的文化价值,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立体融合,重构非遗价值体系,保持并提高非遗存续力和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成效显著,大批非遗通过转化开发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农耕文明的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紧密起来,非遗增强精神内涵、注重生活体验、兼顾经济效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传承和保护模式逐步形成。

随着人们文化消费理念日趋差异化、个性化,非遗也在通过多元化的展现形式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更高需求。全国各地开始设立非遗工坊、非遗主题旅行线路、非遗夜市、非遗市集、非遗主题博物馆等,“非遗+”产业正在兴起,推进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甚至打造非遗奢侈品,延伸非遗深厚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推动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海南在全力推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中,应努力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弘扬非遗的时代价值。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黎族苗族“三月三”、春节等民俗和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宣传;参加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活动,展示海南非遗的独特魅力;以非遗为主要元素打造陵水椰田古寨、保亭槟榔谷等旅游景区;在槟榔谷、呀诺达、南山等景区设立非遗集市;景区开展非遗研学课程、非遗研学旅游路线设计大赛;拍摄“旅读海南”大型系列电视片,邀请国内著名学者到海南探寻非遗;搭建黎锦设计服务平台,整合资源提升非遗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凤凰商学院”创业培训开展投融资对接……通过各种创新手段、方式,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汇聚文化力量。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省社会科学院自贸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原标题: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汇聚海南自贸港建设文化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